"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欲则能刚强,你“心无挂碍,无挂碍....
2023-06-17

爱情的智慧——圣严法师看爱情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
2023-06-17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六道出不去?

孔子教学能够赢得广大听众的信心,夫子自己做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píng),这十二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老夫子做到了。释迦牟尼佛,净业三福做到,六和敬做到,三....
2023-06-17

众生芸芸,如何尽收眼底

有道禅师的禅堂里,除了出家众的禅者以外,也接受在家信徒进来参禅。他希望在家众里,也能出几位像苏东坡、王阳明这样的禅者。其中有一位叫王德胜的在家居士,他道心非常坚固,不仅....
2023-06-17

佛陀的劝诫

“阿难陀,僧团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讲授佛法,没有显密之分。在真理面前,佛陀没有一般老师捏紧的拳头。有人也许会认为:‘我将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我’,或‘我要对僧团....
2023-06-17

都是归于你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的冲进精舍来。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
2023-06-17

定弘法师:怎样改造命运,增加福报

我们看到这世间真的有智慧、有福报的人,我们很羡慕他。光羡慕不行,你要想想他是怎么才能得到这样的福报,他前生修的,我们如果也想得到这样的福报,我们这一生要努力的修。   你....
2023-06-17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做到临终有把握往生?

问:怎样才能做到临命终往生有把握?   慧律法师答:第一,念佛念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依然能够忆佛念佛,所有的梦境里面都可以见到莲花,见到阿弥陀佛。(píng)常生活的时候都是一句佛....
2023-06-17

业报可分为正报和依报。

  正报由别业所感召,是众生的五蕴之身,行善的人都会长得比较英俊、漂亮;而行恶之人多感生丑陋之形象,比如脸歪嘴斜,身体残缺等等。   依报是依靠外围的环境,由共业感召的,比....
2023-06-17

佛陀三笑释因缘

佛陀三笑释缘   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
2023-06-17

佛陀让阿难去河边舀水的故事

编者按:你是否因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前进的动力?昨夜的狂风暴雨是否影响了你今天的好心情?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无常是佛陀的基本教导,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生活中....
2023-06-17

海涛法师:发恶誓的果报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比丘尼们叙述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   「我过去曾经有一世是一位有钱人的太太,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美中....
2023-06-17

无事可做就是福?

无德禅师收了不少青年学僧,大家慕名跟他学禅。禅师吩咐僧众,一切都不可带进山门。禅堂里,他要学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给龙天”,但学僧有的好吃懒做,讨厌工作,有的贪图享受,难以....
2023-06-17

梦参老和尚:这种情况,把《地藏经》诵一遍就好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   梦参老和尚 讲解   【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   这就是害病,那个病或者半身不遂,腿脚不能动,生活不能....
2023-06-17

私欲遭苦报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常常以警告来阻止别人去获得。   她虽然出家受具足戒,但是却蔑视佛门的法规,她贪嗜食物,每次入城乞食,总是挑拣其他比....
2023-06-17

富有是内心的感受知足的人最快乐

一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庶稳定。有一天他突然想:自己向来勤于政事,我这么努力,到底百姓的生活形态又是什么程度?”大臣就向国王禀告:“国王,依我所见,人民的生活富....
2023-06-17

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世尊和阿难在僧团驻地周围漫步,见一生病比丘卧身粪秽无人扶助。   佛陀上前问道:“比丘,汝患何疾?”   该僧答:“弟子肠胃不适,世尊。”   “有侍者否,比丘?”   “无有,....
2023-06-17

海涛法师:你越痛苦的时候,越不能抱怨,只会恶性循环

过去种一个恶因,这个叫因。   现在你起心动念,离开了悲心、空性。   这个贪嗔痴的缘,它就会把业力拉过来。   这个要注意,所以你越痛苦的时候,越不能起抗拒、排他、抱怨,你....
2023-06-17

布施重在心诚

在原始佛教经典之一的《贤愚经》中,有一则如下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穷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个每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虽很想供奉一盏灯火,但用....
2023-06-17

圣严法师:如何做到不生气?

现代人往往火气很大,因此整个社会总是弥漫着一股暴戾之气,而这种嗔心,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无明火”。   人之所以起嗔心,是由于个人的欲望、贪爱不能得到满足;或是虽然得到了,....
2023-06-17

世间最可怕的,不是小人也不是坏人而是

当我觉醒后,我才发现,世间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坏人,而是无明的人。   我有位女性朋友,才结婚几个月就离婚,原因是她不想看别人的脸色过生活。她说,婚后先生就去上班,算是高....
2023-06-17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金刚经》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2023-06-17

我现在学佛还来得及吗?

学佛跟学其他文化不一样,主要是改变观念转化对事物的认识,如果观念改变不过来,学的多少与早晚都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你曾经意识里反对一个人用刀子去划另一个人,因为这是一件很....
2023-06-17

老和尚和小沙弥出门行脚

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得....
2023-06-17

心地的清净与污染

心地的清净与污染 佛经上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分为‘清净的造作’(净业)与‘污染的造作’(染业)两种。 ‘善念’、‘恶念’和‘无善无恶的念头’通通是属于‘污染的造作’ ‘心不....
2023-06-17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