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律仪】是什么意思?
律仪(佛教解释) lǜ yí ㄌㄩˋ ㄧˊ 律仪
律仪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
律仪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
2023-08-10

色身(佛教名词)
色身(佛教解释) 所谓色身:乃是佛教一种术语,在一般人叫做身体,它是揽父精母血及四大种的地水火风所构成。综述
色身 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两手两脚之四肢,圆颅方顶,有形有质之....
色身 具有鼻目嘴等五官及两手两脚之四肢,圆颅方顶,有形有质之....
2023-08-10

什么叫【供养】
供养(佛教解释) 佛教用语,指以珍宝、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众香、幡盖等供给如来和善知识。于佛诚敬供养之人有福报,若能无所希望以财宝衣服众花香等供养于佛....
2023-08-10

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佛教解释)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
2023-08-10

三庄严
三种庄严国土的事物,即事庄严、法庄严、人庄严。事庄严是以色声香味等事物作庄严;法庄严是以种种胜妙的法音作庄严;人庄严是声闻菩萨等圣人。....
2023-08-10
五种净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种方法清净之后,才适宜比丘进食,叫做净食。净是离过的意思。 一、火净,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烧煮的,就应如法用火烧煮之后才食。 二、刀净,即果物如须用刀....
2023-08-10
三身三德
【三身三德】 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二者配列,则法身为法身之德,报身为般若之德,应身为解脱之德。....
2023-08-10
五种邪命
[出大智度论] 谓以此五种邪法。用求利养而自活命。为比丘者。当深戒之。(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诈现异相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
2023-08-10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楞严....
2023-08-10
一合相
一合相-释义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
2023-08-10
一念相应
一念相应有四义,即: (一)谓一念之心与空理相应。 (二)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 (三)谓始觉与本觉灵知之自性相应合....
2023-08-10
什么是【转依】?
转依(佛教解释) 转依,佛教专有名词,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教义体系中的重要观念,意指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以证得涅盘与菩提之果。亦即‘转识成智’。概述 佛家实践的总内容....
2023-08-10
佛教【大德】是什么意思?
大德(佛教解释) 中文名:大德 类型:佛家敬称 释义: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 出自:《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
大德 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
大德 佛家对年长德高僧人或佛、菩萨的敬称。....
2023-08-10

五种增上缘
又名五增上缘,或五缘,是念佛人现在与未来二世所得到的五种增上缘。 一、灭罪增上缘,又名现生灭罪增上缘,即由佛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业障; 二、念获得长命增上缘,又名护念....
2023-08-10
五种不退
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处不退,而立五种之不退,即大悲摄持不退、佛光照触不退、常闻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寿命无量不退。 佛教术语,名数,就净土门所立四不退中第....
2023-08-10
根器(佛教教义名词)
根器(佛教解释)
根器 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 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群生根器,各各....
根器 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 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群生根器,各各....
2023-08-10

佛教【自性】是什么意思?
自性(佛教解释) 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 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
2023-08-10
法界(佛教名词)
法界(佛教解释)
法界 佛教道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
法界 佛教道教术语。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
2023-08-10

三菩提
指三乘之人所得的菩提
三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 指三乘之人所得的菩提︰又名三乘菩提,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缘觉菩提又名独觉菩提、辟支佛菩提;无上正等菩....
三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 指三乘之人所得的菩提︰又名三乘菩提,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缘觉菩提又名独觉菩提、辟支佛菩提;无上正等菩....
2023-08-10
五法藏
五法藏(梵pan~ca dharma-kos/a^h!,藏chos-mdsod- ln%a) 小乘犊子部所立,将所知一切法分为五类。即过去藏、现在藏、未来藏、无为藏、不可说藏。略称五藏,又名五法海。《成....
2023-08-10
五种问难
五种问难的原因,即不解故问、疑惑故问、试验故问、轻触故问、利乐有情故问。 “问” 这一个宇,在佛法中有五种说法。瑜伽释论上说: (1)不解故问,于事理不明了,应该要问老....
2023-08-10
关于【破四相】的解释
破四相(佛教解释) 佛教语。谓破除一切妄相而直显性体。破四相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著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
2023-08-10
法忍(佛教名词)
法忍(佛教解释) 佛教术语。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忍者,忍耐、忍许之意。堪忍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之谓;信难....
2023-08-10
五时八教
简介 智顗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
2023-08-10
五钝使
【五钝使】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着。世间色欲....
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