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觉支】?
觉支(佛教解释) 觉支:巴利语sambojjha?ga, 又作正觉支。正觉的因素或导向正觉的要素,称为正觉支。(tassa sambodhissa, tassà và sambodhiyà a?gan"ti sambojjha?gaü.) ....
2023-08-10
什么是【受持】?
受持(佛教解释) 含义:领受忆持
受持 特点:思想上接受相关的戒律 【受持】领受忆持。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 佛教词汇,思想上接受相关的戒律,并坚持身体力行。 ....
受持 特点:思想上接受相关的戒律 【受持】领受忆持。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 佛教词汇,思想上接受相关的戒律,并坚持身体力行。 ....
2023-08-10

【性空】佛教中的性空
性空(佛教解释)
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
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
2023-08-10

般刺若法师,又为何被赐名为“般若三藏”?
翻开佛经,可以看到译师名字前均有这样的标注:“×朝×国三藏法师(沙门)”,接下来才是译师名。
“三藏”究竟代表什么?般刺若法师又为何被赐名为“般若三藏”?般若三藏法师,原名般....
“三藏”究竟代表什么?般刺若法师又为何被赐名为“般若三藏”?般若三藏法师,原名般....
2023-08-09

《华严经》最重要的论师,都出于印度和中国
既然是报身佛所讲的了又佛法,《华严经》难免会显得深邃奥妙,这就需要注解的帮助。这些注解叫做“论”,而写论的人则被称为论师。从古到今,《华严经》最重要的论师都出于印度和中....
2023-08-09

《华严经》的影响:一代宗派开启
唐代,关于《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繁盛起来,杜顺和尚悟入法界,始倡“华严宗”。贤首大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
自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自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2023-08-09

四念处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基本介绍....
2023-08-09
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佛经名,西晋沙门法炬译,佛经原文: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拘娑罗国波斯匿王太后崩。时年百岁老无壮势。精进修善....
2023-08-09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
2023-08-09
佛说戒消灾经
《佛说戒消灾经》,共一卷,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内容为:持归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见佛,皆得证果。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有一县,皆奉行佛五戒、....
2023-08-09
始终心要
佛学典籍,一卷,唐荆溪述。明三谛为天然之性德,众生迷于三谛而生三惑,依于三观而破三惑,破三惑以成三智,依三智而证三德之心要始终。宋净岳有科文,从义有注,各为一卷。....
2023-08-09
高僧传
中国历史上以《高僧传》命名的佛教典籍,共有以下四种: 1.梁代慧皎所编之《高僧传》十四卷,又称《梁高僧传》,简称《梁传》、《皎传》; 2.唐代道宣所编之《高僧传》三十....
2023-08-09
出曜经
三十卷。印度·法救菩萨造,后秦·竺佛念译。又称《出曜论》。收在《大正藏》第四册。全经系由诗颂(uda^na,即优陀那,感兴偈),及注释此诗颂之故事(avada^na,即阿波陀那、譬喻)所组....
2023-08-09
法显传
《法显传》又名《历游天竺记》、《昔道人法显从长安行西至天竺传》、《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等,一卷。东晋法显撰,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佛国记....
2023-08-09
佛本行经
佛本行经 《佛本行经》,佛教经典。又称《佛所行赞》。古印度马鸣著,北凉昙无谶译。5卷,以诗体叙述佛陀行迹并宣说佛教义理。有南朝宋宝云之异译本,7卷。亦有藏译本。此经在....
2023-08-09

经律异相
《经律异相》属类书体,博采群言,广事搜罗,汇编众多散见于诸经律中的稀有异相故事,酌取精辟之理,条分缕析,依其内容分为天、地、佛、诸释、菩萨、僧、诸国王等二十二部,是百科全....
2023-08-09
三藏法师传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全书共十卷。唐慧立原本,彦悰撰定。此书前五卷记玄奘西行前情况和西行十九年的经历,后五卷记回长安后到逝世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因此全书虽是传记,前....
2023-08-09

净土境观要门
佛学典籍,书名。全1卷,元代怀则大师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册中。此卷阐明四明知礼大师的约心观佛之义,以彰境观不二观法。为以天台之理弘扬净土修法的重要著作。 FROM:【....
2023-08-09
金刚錍
《金刚錍》 本书之注疏不少。中国方面有智圆《金刚錍科》一卷、《金刚錍显性录》四卷,以及姓《金刚錍私记》二卷、善月《金刚錍义解》三卷(现存中卷一卷)、仁岳《金刚錍科....
2023-08-09

佛说佛十力经
佛说十力经 佛说佛十力经说的是行世间十善所能够获得的功德。谓: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
2023-08-09

禅林宝训笔说
清智祥述。全书三卷。清康熙四十五年序刊。此书为《禅林宝顺》之详注书。作者在序文中说:“命之曰笔说,以是知予纵能说,亦有其地,亦有其时,说有间也。唯笔说不拘时,不择地,续微....
2023-08-09
文殊师利问经
文殊师利问经 凡二卷。梁·僧伽婆罗译。略称文殊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佛应文殊师利菩萨之发问,而答以种种问题者。全经计分十七品,卷上十四品,卷下三品。内容....
2023-08-09
三弥底部论
【三弥底部论】 三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三弥底部(Sammati^ya或Sammiti^ya),即正量部之别名。本论为唯一汉译的正量部经典。依《大唐西域记》所载,玄....
2023-08-09
百喻经
百喻经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
2023-08-09

佛说乐想经
佛经名,佛说乐想经,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佛经全文: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有沙门婆罗门。于地有地想。乐于地计于地为我。....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