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抄写的经咒
产生回向力,而且让亲友依靠咒力逐渐行善断恶,而能产生更大的回向力, 这可以感化更多众生, 也应该入观回向法界,利益法界众生和当地众生, 这样才能透过增上您的发心,真正增上功德, (功德的意义在於让自己和众生都恢复清净光明, 其实只要发起无限的正向清净光明心, 这种道理和施食或持咒超度一样,就以清净光明心超度他们, 或随时随地起清净光明心念佛持咒超度众生,不用等众生上门。....
2023-07-05

佛教的天眼和慧眼是怎么回事
五眼是除了肉眼之外尚有层次不等的四种心眼。是指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眼睛能够明辨物象、增长知识,或太过黑暗或强烈的光度也非肉眼所能适应,便能于物质世界中自在地观察,天眼的功能越多越大,所谓天眼的功能。是能见肉眼所不能见的事物,一般的鬼神都有深浅程度不等的天眼:修禅定或可得天眼,但禅定的目的却不在于修得天眼,也未必表示已入禅定,具有天眼的人能够预知未来,所以佛法不执著天眼。....
2023-07-05

怎样理解中道的含义
佛教教义。佛教认为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形容词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
2023-07-05

佛教名词二谛是什么意思
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称性空,所以真俗二谛,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言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性空就是缘起。空即是色,大乘佛教各宗。....
2023-07-05

佛教怎样解释六道轮回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因为人道众生具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由于强烈的愚痴而受生,有相互残杀之苦;由于强烈的悭吝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 六道众生相应于善、恶、无记业因而感得的苦乐果报,称之为业报。....
2023-07-05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头柱香”之说
每逢过年,一些旅游景区便以拍卖寺院,吸引游客高价进香,不少人也相信在大年初一能烧上。可以得到最好的保佑和祝福”所以彻夜排队争烧,高价抢烧”者接踵而至“ 烧香本是一种拜佛、敬神的表现方式”但在佛教、道教界并没有烧第一炷香。的教义规定“查阅多种佛教、道教经典史籍”均无,《中国佛教史》、《中国香文化》、《中国民俗大观》等也没有关于”的记述“有学者考证”所谓的。应是从“讹传而来的“头炉香。头香”....
2023-07-05

详解汉传佛教僧服海青
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在辞源里解释它说: 吴中称衣之广袖者为“今亦称僧衣曰,另据星云大师所著《无声息的歌唱》解释说“生得俊秀文雅:常在辽东海边飞翔“其状类似衫之大袖,的服式。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无论僧俗都穿用它,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
2023-07-05

地藏菩萨名字的由来
谁要是相信这一位菩萨,所有的众生都依靠地而生,哪一个众生不是在地上活着。没有能在虚空里头活着的。无论是好的众生、坏的众生、善的众生、恶的众生;所有的众生都在这个地上!也没有一种恶的心,什么众生都怕,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七)坚牢不动义。喻菩萨的菩提妙心,指地藏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
2023-07-05

出家做和尚有年龄的限制吗?
出家做和尚有年龄的限制吗?....
2023-07-05

地藏菩萨传奇:话里藏着凛然禅机,“请教,哪里可住?”
这是一位注定要震惊天下的禅者,无相成为剑南禅法的第三代嗣法传人”依旧回到天谷山隐居坐禅,年轻禅僧道一在渝州受具足戒后。时常来拜访无相,道一自然也结识了释地藏。道一约了释地藏。一同来天谷山造访无相,前面的山坡上走着一位脚穿草鞋、手拿禅杖、头戴斗笠、腰挂瓶钵的禅僧。那云游僧反问,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当云游僧问哪里可住时。那僧又问”就是从云游僧的角度来说。....
2023-07-05

每日禅诗:静心;安心;开心
是我们修行和人生的三个重要指引,静心让我们超脱尘嚣。重拾内心的平静,安心让我们在变幻的世界中保持稳定和坚定;开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用禅诗般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细微和意义,让这三个关键词指引我们走向内心的净土,走向更加充实和快乐的人生。....
2023-07-04

今年三伏天不一般,提醒大家做好准备
迎接酷暑,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行动来做好防暑准备。通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饮食补水、穿着透气衣物、室内通风降温以及警惕中暑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让我们共同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季,保持活力和健康。....
2023-07-04

地藏菩萨传奇:金刚石最为坚固,为何慧沼法师说“金刚非坚”?
释地藏和无相禅师居住的茅棚来了一位居士。居士问无相:慧沼法师却说,无相禅师耐心开示道?我们难免因为惰性习气、机缘不巧或者业障现前等原因而退失菩提心:乃至诸佛菩萨的道业,无一不是依靠誓不退转的愿力所完成的。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菩萨愿力亦不可思议,都是愿力成就的:那居士想了想又问道“必须发愿要普度一切众生呢,无相禅师道,众生好比是树的根”菩萨如树上开的花:先做众生马牛”....
2023-07-04

佛陀最后一世:提婆达多效仿佛陀,右胁而卧,但真的入睡了
他们告诉佛陀:他带领五百比丘前往象头山,你们两位难道不同情那些新戒比丘吗”站在离佛陀不远处的一位比丘落下眼泪,佛陀便问他!他们将使那些附从的比丘回心转意“提婆达多于座上受大众围绕而说法时,见到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从远处走来。连沙门乔达摩的两位上首弟子舍利弗与目犍连也前来,俱伽梨就警告提婆达多。之后对舍利弗尊者说!或许您愿意为诸比丘说法,舍利弗尊者以记心神变说法”规劝、训诫诸比丘。....
2023-07-04

佛陀最后一世:耶输陀罗的爱情,“前生她就曾真心诚意地爱过我”
又名频巴....
2023-07-04

佛陀最后一世:净饭王年已花甲,期待见佛陀回家
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年已花甲的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这些侍臣听闻佛法之后,他们没有把老国王的信带给佛陀。他把净饭王的心愿转告给佛陀,劝说佛陀去见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亲。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更没有向佛陀施礼,老国王见如此不可思议的神通,并亲口承认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不知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吃饭是他们的义务。....
2023-07-04

西方的人体艺术,为什么很多都是裸体的?
I. 引言西方人体艺术是一种以裸体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本文将探讨西方人体艺术的历史背景、审美观念、象征意义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古希腊裸体艺术强调完美的人体比例和线条,现代艺术对人体的表现和解构:III. 西方人体艺术的审美观念人体美和艺术美的关联:裸体形象在西方人体艺术中常被用来挑战束缚和规范,IV. 西方人体艺术的象征意义人体作为艺术的表达媒介:....
2023-07-04

星云大师:佛教的生死学
忌讳谈生死,生死是一个很现实、很真实的事情,把死亡看成似回家一样,回家不是很欢喜的事吗,不喜欢死,生我能感受到、我知道:死了以后;我畏惧我不知道的未来,假如当您了解到生之可爱。死了以后也能可以了解,死也好,我哭你们家里又多了一个死人?就已经知道要死“死”知道又要去生了,就好像人老了要死,人类没有瓦斯、电器之前,生命之火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所以生也不必太欢喜,死也不必悲伤。生了要死,就好像要换衣服。....
2023-07-04

什么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阿弥陀佛(资料图), 在日常生活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正含义。....
2023-07-04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原则上说,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不杀人,所以,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众生固然一律(p....
2023-07-04

星云大师:我的恩怨情事
欢喜往坏处想。贫僧非常提倡报恩的人生,比父母恩更重要的,有时候我叫他回去探望生母,所以不感觉需要对她有孝养的义务。 贫僧感觉到最大的恩人就是外祖母,犯不着对一个外孙有那么多的关怀,我的童年很少在李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心中所挂念的当然是母亲和家人,外祖母年老了不知如何生活。交给三弟国民为外祖母建一座小型塔墓纪念。他没有遵照我的托付为外祖母建一个宝塔,这也是贫僧的恩怨分明吧!....
2023-07-04

常见的禅病及其调治
修身养性,是指由禅修方法不当直接引发的身心疾病或显著障碍。禅病主要表现在身心两个方面,身体方面的常见禅病。如习惯性的不当坐姿、持续的疼痛、劳损、变形、生理异常与障碍,心理方面的常见禅病。如忧愁、悲伤、狂喜、我慢、幻想、臆想、著欲、著空、知觉扭曲、情绪错乱、出现幻觉、精神发狂、鬼魅所侵等, 习惯性的不当坐姿。....
2023-07-04

明憨法师:三皈五戒是学佛的基础
文/明憨法师, 在每次举行法会的过程中。都有很多人要求受三皈五戒“这是非常好的,有一句话叫”三皈成就,五戒庄严,通过三皈依成就我们的成佛之路,为了在成佛的路上能更好地修行。就需要五戒来庄严我们的身心,所以,三皈、五戒对成佛来讲是开始、是基础。也是成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有心愿学佛、成佛。首先就要受三皈、五戒....
2023-07-04

佛教如何看杀生与堕胎
网友: 比如进到家里的蚊子苍蝇蟑螂等?....
2023-07-04

星云大师:贫僧两岸往来记
记得贫僧还是儿童的时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人问我:「你是哪家的孩子?」我说:「万福新村的。」我父母的故居就在万福村。到了扬州,人家又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告诉他们:「我....
2023-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