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稻盛和夫不败之谜
人类经营财富能不能够达到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呢,很多事情在佛法来讲都要受到各种因缘、条件的限制,在发心当中才会体现智慧,很多事情都是靠人努力得来的,他的理论也一再地解释了什么是成功的经营? 有些企业家不了解生命,我明明布施了怎么还会有这种结果?这就是没学清楚因果”实际上就是佛法说的无明,才能够把握缘,才能达到真理上的了解? 从实践当中你才能够知道哪一个理论是正确的,无我、忘我地去做了。....
2023-07-04

继程法师:念念觉照勿轻心
往往因为人对念头转动时,当恶念、邪念在生起时,人生在如此状况中。更难以分辨念头孰善孰恶了,或对生命生起疑情,返照妄念。 对于生活中较易引发妄念的种种外缘,当于内心妄念生灭时,尽可能就在觉照时调正。切勿再推之以力。 勿对微细之恶念掉以轻心,在行善时,也要时时觉照到可能生起的不正念、不正心态,当有所明察时。还有更多的人要在学习过程中返观学习心态,甚至觉得本身的成就高,易生起轻慢的心。....
2023-07-04

星云大师:我究竟用了多少钱
文/星云大师[微博]? 贫僧这一生的岁月究竟是有钱呢?还是没有钱呢。自己也搞不清楚, 不谈内心的财富,就是谈世间的金钱吧,贫僧口袋里一向没有放过钱财,银行里也没有存款,也没有私产,所以佛光山只有传法、传位给弟子历任住持从心(p....
2023-07-04

皈依后一定要发“皈依证”吗
皈依之后是不是一定要发本: 究竟皈依证出现于何时?是模仿出家人的戒牒而来的,发证明在民国时代开始渐趋普遍:这或许是要与基督教传教士所发的受洗证抗衡“证明称作三皈证书、皈依证或皈依牒,写著‘某地某某人今日在某某和尚之下皈依’。皈依证内文一般都告诫弟子勿行恶,例如有一皈依证明列如下禁律︰‘若皈依佛,不可再皈依其他宗教。不可再信受其他宗教之经典。不可再接受其他邪教的师父。....
2023-07-04

如孝法师:佛陀教我们如何理财
如孝法师:佛陀教我们如何理财。 所有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笔财富,一加一不等于二,最后这些钱就可以做一些事情。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当中的变化。真的是比思想的变化还要复杂,所以我们会搞不清楚,财富一会儿来;一会儿没,国家一会儿很富强。一会儿很贫弱?为什么财富会变,财富没有变,对宇宙来说,它是守恒的,只是因为人心的感召。所以财富会隐没也会显现,显现的时候。人就得到了,如果人不能合理运用它。....
2023-07-04

学佛修行的人都要吃素食吗
问:学佛修行的人都要吃素食吗?医生说,常年吃素营养会跟不上,戒不掉吃肉怎么办?....
2023-07-04

用什么水果供佛好
供佛最好用什么水果,听说香蕉、梨等水果是不能供的,是真的吗? 有的地方说梨,谐音“让人联想到分离,梨子不能招待亲朋好友,特别是不想分离的好友,当然也不能供佛。太不吉利,离苦得乐“香蕉也不能供佛。吃蕉,那是骂人。不礼貌,当然也不能供佛,我说,蕉。是“....
2023-07-04

学佛乱发愿会导致什么因果
问:以前学佛乱发愿,向佛菩萨发愿念诵经咒多少多少遍,结果都没念;还特别发过愿念诵400部《地藏经》专门回向给冤亲债主,后来也没念。这会导致什么因果?....
2023-07-04

佛法如何看待物质与精神
佛法如何看待物质与精神?佛法并不把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也不认为物质基础决定精神世界,物质越丰富,心灵应该越快乐,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佛法教人们从福慧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物质的丰富属于福德所摄,心灵的自由属于智慧所摄。福慧皆来源于自己的心:福德是心的广度,智慧是心的深度。西方的价值观和佛法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同?西方的价值观提倡彰显个人价值,扩展开来便是个人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2023-07-04

星云大师:我的生活衣食住行
星云大师, 在这里,要向各位报告贫僧的生活衣食住行的关系,虽是闲话。也是让贫僧的生活情况给各位了解,别的长处贫僧不敢说,对于财富自己并不看在眼中。这是贫僧对自我期许的一点成就,事实上,世间上的穷和富都用金钱来衡量,有钱为富者。无钱就是贫穷....
2023-07-04

济群法师:老人学佛有没有用
问: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
2023-07-04

济群法师:禅宗是激进的吗
而追求顿悟成佛?是否就能摆脱戒律的束缚,您认为是否也是可以修行得道的:佛陀说法是应机设教。所以依此建立了顿渐两套系统的修行,顿悟是直接立足于真心“更不能因此否定传统的修学次第。禅宗也不否定戒律的修行。虽然禅宗提倡“搬柴运水无非是道”似乎不讲究形式,这是一种更为严格的修行,因为它直接立足于起心动念。要时时保持觉知,比重点落在身口上的持戒更微妙,这样一个成就者的游戏神通,并不在常人理解的范畴。....
2023-07-04

什么是四弘誓愿
但我们很多时候想的都是从众生那里得到什么。从佛菩萨那里得到什么……不应该是这种心,众生虽然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越少,所以真正的学佛人没有所求。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但是誓愿断,要跟烦恼做斗争,烦恼虽然无量无边。也许烦恼突然起来了,烦恼什么时候冒出来,这个心态永不动摇。但我们现在总是向烦恼投降”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修行应该像饥饿的牦牛吃草一样,就应该计划下课以后怎么去对治自己的烦恼和习气。....
2023-07-04

什么叫做金刚道友
明朗大师在《三戒论注疏》中引用《誓言光明续》的教证说:所谓的金刚道友“是从获得灌顶乃至菩提果之间永远不分离,犹如灯油和灯芯一样密切,也即是说。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漫长道路上”大家一直是非常好的,同学。....
2023-07-04

以心传心的禅宗
『禅』本来是一种修行方法。修习禅定的目的是求取觉悟。禅宗即将此一切引致『悟』的方法皆纳入『禅』的内容, 由于禅宗在修持表现上貌似习禅,』此一传说是为禅宗以心传心的根据。传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之心印,而『教下』也就是依于某些经典的义理作判摄而建立的思想体系。如三论宗尊奉『般若经』、天台宗推重『法华经』等,所以『教下』也是指依于经典文字而说法修行。....
2023-07-04

星云法师:我最后的遗嘱
我从小就有一个不在乎的想法,枪林弹雨中流亡、监狱的蒙难、心脏的开刀,当然人生总是生命有阶段性,但只是给佛光山的弟子知道我一些想法。这篇遗嘱我把它定名为〈真诚的告白〉,曾经对徒众讲说过一次, 在这里要向各位做个真诚的告白,事实上我以贫穷为职志,但我不感到我是贫苦的孩子。我心中觉得富有,但我却觉得自己空无一物,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但在我的内心可又觉得世界都是我的,虽然徒众用心帮我设置。....
2023-07-04

佛学名词神通的基本含义
资料图)....
2023-07-04

弘一大师:恨谁就把谁供养
弘一大师(资料图), 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很在意,我们会对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实这种恨是对自己的束缚,你恨他与否对他并无影响,但恨却在你心里。所以剔除对别人的恨实际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没有恨心境才开阔。心境越开阔你就越从容, 弘一法师自入佛门以来,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他曾教化世人“心中有佛性,众生皆为佛,其效果生(p....
2023-07-04

如孝法师:为什么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读书是为了让你在总结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可以站在一个高度去触摸自己的心灵。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娱乐性地读书,而不是思考性地读书。佛门是很重视读书的,中国传统的一些名家例如张载,就是隐居到寺院里面去读书,他说过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p....
2023-07-04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差别
烧香、磕头等是世间法,而听闻大中观或大圆满等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并不是依外相而区分的。供灯的发心是为了求得世间的圆满,衡量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就有可能把它变成世间法。仅仅为了得到一些现世或后世的利 益而听大圆满或修大圆满,更不是大乘的法。世间法的大圆满”这种放生也只能成为世间法,如果是为了自己一个人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而放生;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这种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间法。....
2023-07-04

梦参长老:明心见性绝不等于成佛
五台山百岁高僧梦参长老(图片来源:开悟只是明”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理可顿悟“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
2023-07-04

惟觉长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惟觉长老, 佛就是这念心定慧等持 具足慈悲心、(p....
2023-07-04

超度的功德意义及分类
文/莲花妙音:得升三善道或常往极乐净土:免遭三世迁流,堕落轮回的众生。有如行走于荒野中的瞎子,超度可以指引众生运用自己本性的智能之光 :远离无明黑暗,众生罪业牵缠 ,释迦牟尼佛为消除众生罪业,传授小乘、大乘、密乘的方便法门。然后按各乘修行:消除众生业障, 四、消魔障,由已业所显的魔障会伤已害人。为魔超度、传法灌顶、劝其行善发大悲菩提心:以免堕入多生多死的轮回漩涡,....
2023-07-04

礼佛的方式及意义
礼拜是很古老的行为,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出现时早就存在于古印度。当时在印度,宗教是主宰的力量,在人们与神祇、灵界之间,存在着广为接受的互动模式,礼拜就是其中之一。 ....
2023-07-04

什么是解脱道和菩萨道
解脱道的修持工夫,出家人的牵挂没有在家人那么多。出家人可证小乘四果,虽主张在家人也可证到四果,乃至最后一生在兜率内院的菩萨,菩萨多现在家相的原因,因为菩萨道的修持者,却比出家圣者更伟大。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责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实践人天道的福业是容易的,至于要求在家人能像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修持解脱道,如果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解脱道,只能换取来世人天界中的福报,不能解脱生死。....
2023-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