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乘佛法
很多人说小乘是低级的佛法,所以大乘行者不应修持,透过修证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厌离生死苦海之出离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见等修持而成就解脱,这些教法皆为佛陀之金口亲说。 小乘道上的修持项目是大乘道的基础。难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证悟人身难得、生死无常等佛法吗?难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门及因果教法吗?还有十二因缘与四圣谛等也都属于小乘道上的教法。....
2023-07-04

如何正确称呼出家人
如何正确称呼出家人:究竟应该叫出家人”师傅? 宗舜法师:比较好,师傅”其实也没有错。这个话题,最近看到有法师写文章澄清,也有一些居士进行说明,强调一定要用“师父”不能用“本意都很好,一词多少有些误解” 首先。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师傅,在古代一是老师的通称“《谷梁传”....
2023-07-04

佛教为何不许吃荤辛
是气味剧烈之蔬菜的统称,通常说五辛或五荤。荤乃蔬菜之臭者。经律中有不同的说法,叫做葱、蒜、韮、薤、兴渠,在小乘律中只提到蒜,像《四分律》比丘尼戒单堕第七十条中说:以饼里裹蒜食,吃了蒜后,熏已得入众。吃一次蒜要与大众生活隔离七天, 禁食五辛是大乘经律中提出的。有说是小蒜,吃了有违慈悲本怀。菩萨戒中为什么要禁止食用呢?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如是世界食辛之人,嫌其臭秽,咸皆远离。非毁禁戒,永断五辛。....
2023-07-04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能保任执持自体性相而不变不失“任持自性,能够使我们对事物生起了解、认识”就轨生物解的意义来说,乃指认识的标准、规范、法则、道理、教理、真理、善行 等,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诸法。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是佛陀所体证,所宣说的真 理。....
2023-07-04

梦参长老:学佛不是佛学
我们不晓得怎么样修行,信佛之后该如何去修行呢。 不论你是学哪一教、哪一个法门!都要做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就不能够依照佛的教导去做,你便不能领受佛的教导,皈依师可能都会跟大家讲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意义,你必须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后,你就依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如果没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其他的一切法门全不能成就,你连基本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没有修行,....
2023-07-04

莲花与佛教的渊源
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被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和觉悟的境界,即为....
2023-07-04

圣严法师:虚荣不是幸福
有一些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奢华, 也有人认为赚了钱就应该花光,因为财富如果不用,这是刺激他继续赚钱的一种原动力。如果赚的钱自己没有用到而被他人花掉,而应劝勉他们不要这样浪费。不该拼命花钱享受,譬如车子其实没有加长的必要?或用其他特殊的物质来制造成功的形象,不仅可能让人觉得他心理有问题。可以请他思考这样做的快乐在哪里,这样显示阔气有什么价值呢,如果赚的钱是为社会谋求福利、改善人的观念。....
2023-07-04

怎样运用佛法化解亲情矛盾
网友:法师您好!父母希望我考研,而我感觉考研太浪费时间,想直接工作,但现在工作也不太好找,我怕父母担心,请问我该怎么办?....
2023-07-04

圣严法师:放下“自我”的幻觉
圣严法师, 一般人认为,自己的生命就是”死亡以后,虽然身体消逝 了,就转而把灵魂当成“狗有狗的灵魂、猫有猫的灵魂,即使是人的灵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别,在一次次的 生死轮回之中,灵魂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只要灵魂一变化,也就会跟着变化“佛法虽肯定身体、灵魂的存在。我们也 可以说,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称为, “....
2023-07-04

济群法师:贪到何时方能休
即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染著心和占有心, 当我们的心被燃烧的贪婪占据时,就会失去对行为的制约。为满足贪欲无所不为;因为贪著女色而坑蒙拐骗;我们贪著身体、贪著财富、贪著事业、贪著地位、贪著名誉。贪著悦目的色彩。贪著悦耳的声音;贪著动听的恭维,当贪著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的心被强烈的希求占据着、折磨着,又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陷入患得患失的恐惧中。更会魔鬼般继续摧毁我们的理智。....
2023-07-04

入定的四个层次
同时讲了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 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时间,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下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
2023-07-04

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
人死后的去向由什么来决定,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若不出离生死! 因此,信佛学佛的人(p....
2023-07-04

持戒的目的是什么
干嘛非要皈依呢”皈依是不是就被佛控制住了”皈依就不能吃肉了“他们信佛是口头上的事?他们觉得皈依就是要持守很多在他们看来很难做到的戒律:于是连佛的大门还没有进去,而连皈依都没有,既是对佛法没有信心, 佛教的皈依。而从内心生起对佛法僧的信任,如果皈依佛教即皈依三宝。就是说不可以再皈依外道,但佛教的包容也允许你退出后去信其他宗教。随时欢迎你回来重新皈依“皈依本身就是一种愿力的修行”所以即使已经皈依。....
2023-07-04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上帝要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佛教所讲的苦。众生由于无明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佛教求解脱。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
2023-07-04

星云大师:佛光山馆的奇缘
后来花了近十年建佛陀纪念馆,由「佛光大道」贯穿了佛、法、僧三宝的佛光山本山教团。他们居住的地方有净士楼、学士楼、修士楼、开士楼等不同。甚至普门中学、均头、均一中小学等都设有图书馆;总计佛光山设立的图书馆应该不止四、五十个(有的小一点的称为图书室)。还有日本《大正藏》、韩国《高丽藏》、藏传佛教的《藏文大藏经》、南传的《巴利文大藏经》,中国历史上出版的《嘉兴藏》、《碛砂藏》、《开宝藏》、《龙藏》。....
2023-07-04

忍辱的六个层次
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之道,也是我们凡夫在当世生活是否得到安乐的重要修行手段,我们凡夫要修忍辱就应先了解忍辱的六层意思。要用力量才能忍,动了烦恼,说着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我回头想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或福报不够才受此责难,观世音菩萨 照见五蕴皆空,‘忍’不是无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住慧海 中。....
2023-07-04

贪嗔痴到底是什么
问:贪嗔痴到底是什么?....
2023-07-04

星云大师:佛陀馆的是非风云
星云大师, 在我们的社会上,有许多有钱的穷人;也有许多清贫的富者,中国人讲道德人格是为人之道(p....
2023-07-04

普陀山山名及观音道场由来
普陀洛伽山之得名并成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汝应往问诸功德,就是当日世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世尊前说的,佛经中所说的补怛洛伽(也译补陀落迦)”本在印度南部海中(玄奘《大唐西域记》有记载)“ 据明代高僧宏觉国师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载,以佛菩萨慈悲因缘故。普陀山(当时未叫此名)已被信众视为观音菩萨应化圣地,之一王勃所撰《观音大士赞》中已有。....
2023-07-04

念佛要计数吗
顶礼法师!....
2023-07-04

一定要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
必须看破红尘才能学佛吗?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佛法称此为造业,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
2023-07-04

如孝法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直困扰我的就是我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想。 你为什么想来想去都走到死胡同里了,你没有想到本质,他对世间的评论就是苦、集、灭、道。历史就是人类真实的世间生活记录。实际上就一个答案——苦,历史都是那些自认为能够主宰的人在演绎,所以历史的痕迹就是留给现在人的负担和考验,人类的出路在哪里没有一个人知道,佛陀还说了另外两个问题——灭和道,一共用这苦、集、灭、道四种真实。....
2023-07-04

达真堪布:念佛后必须回向吗
问:念佛后必须回向吗?....
2023-07-04

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八正道最初是释迦牟尼佛针对婆罗门教、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修行方法, 原始佛教十分重视这种不苦不乐的八正道修行方法。就是对缘起论、四圣谛等佛教教义理解信服。这是八正道中最根本的方法,断除邪恶的欲念。生起正当的欲念:....
2023-07-04

网上抄经与手抄经有区别吗
网上抄经与生活中手抄经?有不同吗?功德利益是否一样呢: 答,功德者,修德有功,功显性德,名之功德。包含有功劳和恩德之义,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性,无论网上抄经与生活中手抄经,若能利益人天,利益的人越多。功德则越能增上....
2023-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