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通三世:三世指什么
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图:龙泉论坛 作者:贤妩), 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p....
2023-07-02

出家人托钵的意义何在
乃出离俗家牵缠杂务之束缚,以期证悟无上菩提为宗,志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旨。圆成佛道。应力行度人利他履行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如一众生不成佛,三界家不出空出家;生死家不出空出家;轮回家不出空出家;出家出烦恼家,烦恼家不出空出家。因此出家要具足如是正见,这是佛制之乞食法门,正意味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写照,修行不得脱离五欲六尘,而面对尘欲以炼心、修心、证心之功。....
2023-07-02

一行禅师:三个重要的答案
不少人看到告示便赶往皇宫。皇帝应该把无谓的玩乐放在一边,不可能有足够必要的先见和能力决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但是如果想预告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有人说皇帝应该完全信任臣子,皇帝决定去拜访一位住在山上的隐士。皇帝希望能找到隐士问他那三个问题,虽然他知道隐士从不下山而且出了名的只见穷人。皇帝发现他正在小屋前的菜园翻土,皇帝停下来向隐士重复他的三个问题。隐士仍然没有回答。....
2023-07-02

修行人为什么过午不食
修行的人过午不食或者日食一餐, 成刚法师开示:过午不食,就是所说的持斋,斋就是和佛法相应之意。因为饮食也是五欲之一,贪著饮食只能增益生死。早上是天食,中午是佛食,下午是畜生食,所以佛说过午不食,有利于修行。另外佛那时候,托钵乞食,有的弟子一开始没制戒时晚上也去乞食,世俗上有的家庭,因为晚上都该休息了,所以佛教令弟子过午不食。但这是指出家人说的,在家人就没有这条戒了。....
2023-07-02

印光法师:临终助念三大要点
临终助念三大要点, 临终助念。吾人当谨遵印祖开导而行,帮助一众生往生即成就一众生成佛, 世间最可惨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即生净土。何能名焉。....
2023-07-02

济群法师: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
2023-07-02

死亡时的心态什么样
死亡时的心态什么样,人在死亡时有各种各样的心态,有些属于善心死,临终回忆起一生的善行,在祥和的心态中死去,有些则属于恶心死,临终时回忆起一生的恶行,或由某种因缘引发自身的恶念;在嗔恨心中死去,临终时的心念非善非恶,正要死亡的那一刹那都将进入无记心的状态,在我们将要死亡时,带着善心走向死亡,就会有喜悦、安乐的感觉,见到种种美妙境界;带着嗔心走向死亡,则会有痛苦、不安的感觉,见到种种恐怖景象;....
2023-07-02

净界法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我们的生命是前后变化的,而这变化从经文上来看。是刹那刹那念念之间的变化,其实你讲这个我已经是前一刹那的我。生灭没有所谓的静态,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在动;你说我不要变化!你对你身心世界的变化你做不了主,佛法告诉我们要活在未来,因为佛教的苦谛是从无常无我安立的?什么叫做生命的苦呢,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现在会出现明天就消失,没有主宰性。 这地方是说明从变化当中。其实我们的变化还有相续。....
2023-07-02

参拜诸佛菩萨之礼仪
参拜诸佛菩萨之礼仪, 在佛菩萨圣诞日的早殿,进行祝圣仪式即在(p....
2023-07-02

虚云老和尚:参禅警语
虚云老和尚(图:资料图),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p....
2023-07-02

延贝法师:修行感悟
心宽无处不自在,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养生的核心,养生就是养心,就是养生存,就是养生死。就是修行养生就是(p....
2023-07-02

出家人怎样面对各种诱惑
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会面对不同诱惑。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你需要的东西才可能对你构成,吃过马上就会呕吐?更不需要抵制。诱惑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相应的需求和贪著,若能当下将很多东西看破、放下”它就无法对我们构成诱惑。 至于说到出家人是否消极的问题,其实消极与积极也是相对的。....
2023-07-02

惟贤法师: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四大区别
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四大区别,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迷信是宣传神权,具体讲就是相信鬼神、占卜、扶乩、预言天书这些东西,这往往就带了一定的神权思想,相面、算命、预言天书、跳神扶乩等等都属于迷信,有其教史(历史)、教义、教规、教团,而迷信就是以神权、以各种不可知的东西来愚弄人们,所以说宗教与迷信有极大的区别,迷信与哲学完全没有关系。因为迷信是说不出什么道理来的,迷信神权。....
2023-07-02

传喜法师:真正的苦修是什么
苦修不是说没饭吃没衣服穿,你跟要饭的还哭穷啊!他说你没钱我给你!如果在你眼里众生比你自己重要,跟儿子妻子比起来也是你重要,那你别想见到观音菩萨了;带着太子、皇后要去非常要好的一个邻国,眼看三个人要被饿死、渴死在沙漠了。王子跟爸爸妈妈说,应该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其中有个老师谭千秋怀里拥了四个小孩。还有一位妈妈怀里抱着小孩,怀里的孩子还在喝妈妈的奶,而这个妈妈已经死掉了。已经漫过了大人的头顶。....
2023-07-02

改变命运从孝顺父母开始
能行慈爱之事与理解空性有同等功德”在非常疲倦、得不到食物、得不到帮助的情形下,即在有人得不到食物、衣物时要伸出援手, 一个人刚生病时会有很多人关心,真正用心照料长期卧病在床的父母或亲人,阿底峡尊者说照顾年迈的父母,其实他们去老人院的机会也不大。目前属于中年的这一辈儿女不一定会送父母去老人院过孤独的生活”因为自己现在对长辈的所作所为,将会变成子孙们的榜样。将来孩子也会学着自己的作为来对待自己。....
2023-07-02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佛教的修行和儒家的修身养性有何不同呢:佛教立足于无限生命的基础上。而儒家更强调空间上的广度,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佛教起源于印度,经过与本土的儒、道文化交流、对话。儒释道三种文化虽然都是向善的。喜欢把佛教的、儒家的、基督教的及各个流派思想融汇在一起,那我想请教一下法师,您是否认为一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思想?在我们这边你常常听到儒、释、道,当然儒家是儒家,儒家以孔子为代表,道家以老子为代表。....
2023-07-02

究竟应该如何烧香拜佛
荷花(图:龙泉视界) 每个众生在因果上都是公(p....
2023-07-02

海涛法师:如何修持能得好工作
失业就是没福报,愿布施的人业障消除了对不对,所以我想一个人要有福报,你要想说我今天能够来参加法会不错了,修了一点善根再来祈求佛菩萨就有用了,然后哪一天你生病的时候念个药师佛感应都特别强,因为你做了很多布施药的、帮助病苦的善根,没有福报、没有钱样样困难对不对,没福报就要像今天这样乖乖修忍辱,又把这个福报念变亿咒回向给法界众生,你现在失业但现在赶快大做功德,(想说)我一辈子都修净业最好。....
2023-07-02

惟觉法师:学佛就是悟真求实
断一分无明就证一分真如。 最快最好就是发大乘心。发坚固菩提心,你说是发了心马上就成佛也不可能,踏踏实实地把成佛的资粮准备好,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华严经》将菩萨修行成佛的路线图分为七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初地菩萨,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
2023-07-02

星云大师:我一生与病为友
也好像经常大病、小病不断,一生的岁月里一直都在「与病为友」,但生病也是很难避免,甚至有些麻烦的疾病也需要心理治疗,稍微有一点小病就内心恐慌,可以说都用「时间治疗」,因为没有金钱财力寻找医师,怎么会只害病一天?每一年都会有一到二次眼睛红肿疼痛,大人们也没有说必须去找医师治疗,也不懂得有病还可以去医治。「医生」、「治疗」这两个名词对我来说都非常陌生,并没有像一般儿童因为喜欢吃糖而有牙痛的疾病。....
2023-07-02

初学者学佛该从何学起
寻求佛门善知识,皈依、求戒, 问”我是初学者:学佛该从何学起, 智渡法师答?1、从做人学起:先阅读《父母恩难报经》、《吉祥经》和《业报差别经》等,了解因果、知恩报恩, 2、寻求佛门善知识,皈依、求戒,以戒为师“ 3、闻教学法”以闻、思、修次第修学。....
2023-07-02

达真堪布:苦难的价值
身边的弟子都是怎样接触佛法、进入佛门,很多人都是经历了一些坎坷或挫折后才接触佛法,是觉察不到苦。若是你觉察或感觉到了苦、受到了伤害,你才会生起真正的厌离心。若是我继续跟着业力走或是受业力牵引的话;你才有真正渴望解脱、希求解脱的心, 我们很多人现在都还没有生起出离心。又想做凡夫做的这些事情,又想搞点轮回的事情:但做的都是凡夫做的事;解脱和轮回是两个地方;若是你想到达彼岸,若是你真正想成佛。....
2023-07-02

智敏上师:开智慧的缘起
近期的《福智之声》上刊有洛桑校长的一番开示,这就是最好的净除身口恶业的方法。广大积聚资粮之后、广大听闻,没有积聚广大资粮而去广大听闻,另一方面则说明《广论》文义较深;因为这些道理都是《广论》中所含有的,并没有象他们想的那样一天到晚看书的,超出了专门闭关精修的大瑜伽师,不能离开福报,那么我们再看看每日诵的《药师经》,认为佛陀在某些地方说得很对?没有信心的佛学者就会产生这些错误。....
2023-07-02

智敏上师:莫作“愚痴”的老实人
我们说一把刀,在割草之前一定要磨刀,我们经常说爱睡觉的人是笨蛋?只知道睡,脑筋休息,这样子脑筋去磨,你以后办事情决定是灵活的,不会碰到事情不知所措,轻轻易易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说反应快慢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中国汉传的佛经里边不大见这些例,南传的那些佛经去看看,都是好像是只要老实的就是好的,是要讲聪明,要讲动脑筋的。你学得头昏脑胀,所以说脑筋要动,那就是说这一座经就念不好了。....
2023-07-02

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吗
持戒: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吗:迦叶尊者曾经提出这样的原则“佛所已制,不许再制。都不敢赋予戒律灵活适应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观念来规范中国人。以古代的观念来规范现代人,宁可让戒律废弃一边,也不愿意让它与时代潮流适宜, 《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说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只要不违背佛制的原则”自然也可以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应用,就必须熟悉戒律之后,才可以灵活圆融。....
2023-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