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别让感情成为习惯

别让感情成为习惯,  有个故事讲到两个年轻人谈恋爱。两边的父母亲都不同意:如果真的不同意。就死给他们看,  于是两个人跑到二十层的高楼上。说好了一起跳下去,其中女孩子的感情比较脆弱,她想,如果你跳下去了,我还没跳下去。我会更痛苦:于是她说“她就先跳下去了”男孩子一看。这么恐怖:我不跳了“  人到了死亡的时候,情感带来的其实只有摧残。因为(p”....
2023-06-28
达照法师:别让感情成为习惯

中国禅宗六祖是哪六位

  中国禅宗六祖。是中国佛教最大宗门,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后人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达摩(公元。全称初祖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
2023-06-28
中国禅宗六祖是哪六位

《佛说盂兰盆经》及念诵仪轨

佛说盂兰盆经。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遍),修利修利,  净身业真言,修多唎修摩唎娑婆诃  净意业真言  唵ōng嚩w....
2023-06-28
《佛说盂兰盆经》及念诵仪轨

星云大师:开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星云大师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开示《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一种修行的体悟,在证悟真理之后,为大地众生的不能觉悟而惋惜而低叹,而证悟了的大德禅师?的自证自觉境界“由悟之中”悟的内容是。悟的境界使我们可以随顺这个世间”觉得跟世间水乳交融,回头看看以往执着虚妄的世界,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忽然识得娘生面。悟了之后!....
2023-06-28
星云大师:开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
2023-06-28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吗

  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都由五戒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无论是八关斋戒、菩萨戒,甚至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哪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根本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道德,五戒的究竟处。一切戒中,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习不好,五戒持的清净,其它的戒。就容易持了,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
2023-06-28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吗

星云法师:增加福报的十种方法

能增加福报的十种方法,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唯有福报是真的。如何增加福报呢:  一、少贪多舍,所以少贪多舍。必能增广福报:不要积聚财富。因为财富是五家(水、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所共有,遇到水灾、火灾、贪官污吏、盗贼及不肖子孙。财富转眼成空,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人不要太执着。执着于一点往往失去全部,要能放得下。太自满、太傲慢。....
2023-06-28
星云法师:增加福报的十种方法

星云大师:如何充实我们的人生

如何充实我们的人生:  星云法师答,有人说时间是最公(p....
2023-06-28
星云大师:如何充实我们的人生

济群法师:佛教也可称为解脱的心理学

即一般心理学都会讲到的常规心理。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属于理性认知的范畴。唯识所说的作意、触、受、想、思。也属于遍一切时、一切处的普通心理,佛教称之为烦恼,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伴随根本烦恼产生的随烦恼有二十种,包括忿、恨等十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两种中随烦恼,掉举、昏沉等八种大随烦恼,我们的心本来可以是清净、自在而喜悦的,  第三是善的心理。与解脱相应的心理。....
2023-06-28
济群法师:佛教也可称为解脱的心理学

虚云老和尚: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胜造七宝塔,  虚云到常住打扰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师父特别优待。已深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我实不敢承认,现在应慈老法师年高腊长。同时常住上的法师很多。都是学德兼优,全然无用的一个人,今天以我年纪大,要加诸客气。这实在是误会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龄的大小而论,如过去朝中赴科考的人,总是称为老师,不能讲年龄的。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如文殊菩萨,业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
2023-06-28
虚云老和尚: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念佛是消业障的最好办法

念佛是消业障的最好办法,教他念佛,不能正念思惟:善知识告诉他说“你如果不能思惟,  临终人至心称念”因为称念名号的缘故,每一念每一念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他看见金莲花呈现在眼前,刹那间往生到极乐世界莲花之中,  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投生为杀生无数的毒龙,然而遇到善缘即能觉醒。不必为已曾犯下的恶业苦恼,就看到自己在一栋黑屋子里,还是看到那可怕的情景,三昼夜不敢合眼,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铁珊一听这话。....
2023-06-28
念佛是消业障的最好办法

我们是因为害怕因果和轮回才去修行吗

我们是因为害怕因果和轮回才去修行吗。希望您给开示一下:就会想起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佛教徒正是因为畏惧因果轮回才去向善和修行的。对真正佛教徒的向善和修行来说。轮回与因果也不会成为束缚心灵的教条:轮回是证明我的升华。是用来督促和警醒自己不忘初心,  但真正的佛教徒也明白,正是这些因果和轮回构成了我们眼中的命运和人生:也即心的迷惘、选择的混乱,人的命运就不可能改变,哪怕通过算命和风水偶尔出现一点变化。....
2023-06-28
我们是因为害怕因果和轮回才去修行吗

星云大师:悟前悟后的观念宛如天壤之别

星云大师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开示《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与未证悟之前会有什么不同的转变呢。世间上的人执迷于尘劳五欲,  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因为我们内心贪求执着。不能体会山水的清明,再来看看山水万物,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我清净自性所涌现出来的,而是我心内所流露的智慧活泉,曾经做了三首诗偈来表明他参禅悟道的三个过程,指的是心被光怪陆离的假相所迷惑。....
2023-06-28
星云大师:悟前悟后的观念宛如天壤之别

中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家

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大译经家精通佛教义理。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4部584卷,主要有《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真谛三藏法师。....
2023-06-28
中国佛教的四大译经家

太虚大师:佛法为人生之必要

参禅须顿悟本心,不待言说。若欲方便开演,说之终不能尽?今又安从宣扬起耶,夫佛法虽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施设,但吾人欲信解行证于佛法,必先知吾人于佛法有必须之需要;心志乃能坚切。故今且就吾人之需要上一推论之,实唯指此身命而言,失此身命,故吾人以维持保护此身命之生存安全为第一需要,而衣食住等等资生之具。更自伯叔兄弟,旁及姻娅戚畹而有此大家族,养生送死之需要矣,家族又栖寄于群众之社会。....
2023-06-28
太虚大师:佛法为人生之必要

为何清净比丘不踏生草

为何清净比丘不踏生草?  答: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接受一切宗教神圣的教诲,学到要用没有虚伪的真诚心,没有污染的清净心,不夹杂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没有贡高我慢的(p....
2023-06-28
为何清净比丘不踏生草

妙智法师:奉献则心里坦然亮堂

自幼随父学医,一生悬壶济世,为无数患者解除病苦,直到圆寂前四天还在行医。感悟世事变幻,人生无常,毅然出家,礼传清和尚为剃度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于虚云老和尚座下。  妙智法师一生以修持‘药师法门’为主;他所提倡的佛教养生之道是∶‘三勤’∶脑勤、手勤、脚勤;‘三静’∶静心、静气、静行;‘三淡’∶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2023-06-28
妙智法师:奉献则心里坦然亮堂

圣严法师:以身作则默默行善感动他人

以身作则默默行善 才能真正感动他人“是与人相处时的四种主张——感恩、感谢、感化、感动。以智慧来处理事、以慈悲来对待人,自然能够产生力量感动他人,只要存有想感动别人的念头,就会觉得挫折、无奈,也不在乎做了以后会不会有人受到感动,别人反而会因此受到感动而跟着一起做,我不应该跟一般在家人一样放假出去玩,反而会非常感谢大方家给我机会奉献,心里都非常感动“明明是师父辛辛苦苦地在教我们、帮我们。....
2023-06-28
圣严法师:以身作则默默行善感动他人

如何皈依:生起皈依之心

生起皈依之心,  在座的多数都已皈依?但我们的皈依是否如法呢,教界有很多不如法的皈依现象。求受皈依者,往往既不了解皈依意义,亦不懂得相关注意事项。更不知皈依后如何深入修学?  如何通过相关仪式获得皈依体?若不能获得皈依体,所谓的皈依不过种种善根而已。  一、生起皈依之心,体现于对三宝完全的依赖、信服和追随。才能由此因缘步入佛道修行,源自对轮回之苦及三宝功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实质所在。....
2023-06-28
如何皈依:生起皈依之心

念佛时总有恶念怎么办

念佛时总有恶念怎么办?  为什么要拜佛。就是消除自己这些业障,我不拜佛、不念佛,这个业障没办法控制。所以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多听经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断除你的疑惑,多听经是明理。听经对初学的人最大的作用就是断疑生信,经听得少你怀疑,你的信心不够坚强。你会被外面境界转,经听多了道理渐渐搞明白,外面境界就转不动,你自己才能做得了主,不为外境所动,你才能坚持原则。才能成就道业....
2023-06-28
念佛时总有恶念怎么办

学佛非常虔诚何以多病

学佛虔诚何以多病?心病是内在的贪、嗔、痴等的业障病,身病是现今四大(地、水、火、风)失调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医术),但由于各人宿世的业力和现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难免有点病痛,过去为了生活而负债(宿业),后来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学佛),月薪三千元(修行功德),照说他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好(不应生病),可是他仍然是穷(生病),另一部分要还债(生病),照理讲并不算是虔诚。....
2023-06-28
学佛非常虔诚何以多病

印光大师:好张罗等实为修行一大障

实为修行一大障,汝名静庵,一味无事找事。反贻人谓汝学佛修行,不唯无益。遂谓佛法之咎,不知由汝不依佛教而行之所致也。汝之病,摄心念佛。即经典亦暂且勿看,况欲张罗,必加一番疑议,汝只知其一,实为修行一大障。且汝年始二十余,祈沉潜杜默,  屡次戒汝”沉潜杜默,一心念佛,然究不肯将张罗习气放下。显荫将知事稿寄海潮音。汝又以为得意。不亦唯名是求乎,以汝尚非做此种事业之时。令内既发心皈依。实皆切要之语。....
2023-06-28
印光大师:好张罗等实为修行一大障

虚云老和尚:参禅与观心

参禅与观心,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p....
2023-06-28
虚云老和尚:参禅与观心

我们应该要怎样度众生

我们应该要怎样度众生,  文/梦参长老,  佛教常说度众生?但在实行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我们应该要怎样做呢,  梦参法师答。别人不见得接受,你用佛教徒的身份去帮人,对方还说是迷信?他不信佛呀:你怎么办,无缘。你度不了他,他跟你没缘嘛,众生度不尽,佛想代众生受苦,愿是这样说?但代不了,众生的业怎能代,佛想为众生消业。他只能说方法,让众生自己去做。  我说这条路满是荆棘不好走另外这条路(p....
2023-06-28
我们应该要怎样度众生

初一十五应该如何烧香

初一十五应该如何烧香: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诸恶莫作:广大群众有到寺院烧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被佛弟子尊为。世尊。....
2023-06-28
初一十五应该如何烧香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