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师:寻求真正的快乐
世间所谓的快乐都只是暂时的。 出家人是贪求佛法而不满足,所以会感觉时间不够用。学得还不够等等,佛法学得不够,就要努力地去学去修……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欲心不满足, 智者观贪欲。即使天上掉下金钱如同下雨之多。贪欲的人也不会满足,知道世间所谓的快乐都只是暂时的,因为这种快乐只是外界的境刺激自己的心生起的感受,而贪恋暂时的快乐将导致无穷的苦果,会常常观察贪欲的过患。....
2023-06-28

念佛为什么要先入佛理
念佛为什么要先入佛理,念佛也不能得受用吗:就是不讲理。那不在讲理的就是佛理?你讲理它哪来的佛理,讲的理都是世间理。能讲和所讲都是世间理,佛法里没有能讲和所讲。应该这样理解,就是我们要把一切理论放下,佛法就是放下,主要就是放下你的理论。不要讲,对世间的理论不讲了,对佛法的理论也不讲了,必然能够真正的受用“得无所得那就是真受用。所以说现在的人,大部分都是喜欢讲理的多。理讲得越多,所以说《楞严经》讲:....
2023-06-28

何为释迦牟尼佛的愿力
释迦牟尼佛的愿力, 文/大安法师“佛。字是指我们娑婆世界能说法的教主“释迦“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那释迦牟尼——能仁、寂默。也代表着佛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两个重要科目, 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心比较残忍“——仁慈——来进行教化,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心比较散乱“寂默。来进行教化, 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也有他非常悠远的历史, 他在无量久远劫之前曾做大悲菩萨,发了五百大愿。....
2023-06-28

佛学常识:什么是三界
佛教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是处于生死轮回中的、迷妄有情的众生生存场所,故三界又称为苦海。由于在三界中还有生死,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 三界里的欲界。 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 要想升到三界的欲界天道中,此界诸天众生,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 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
2023-06-28

农历七月二十四恭迎龙树菩萨圣诞
(《中论》龙树菩萨造 鸠摩罗什译),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回顾龙树菩萨的事迹时曾这样介绍。龙树菩萨(Nqgqrjuna)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龙树菩萨认为一切有为法只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授以无量之大乘经典。又广造大乘经典之注释书,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广为传布全印度,令德叉迦龙王之女及其眷属建立寺院、支提。....
2023-06-28

我们能佩戴佛菩萨像吗
可以佩戴佛菩萨像吗:以释迦佛像为徽章,今居士亦仿而行之。光亦知此事不易收拾。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复邬崇音居士书,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做为徽章(不是指印章,我(印光大师)绝对不知道这件事。我痛斥这是亵渎三宝。他们还在以佛像做徽章。现在的居士也这样做了,但是恭敬尊重这方面。每个人都要随身佩戴这个佛像做的徽章。 如果佩戴这个徽章来拜佛,我也知道这个事不易收拾。....
2023-06-28

怎么许愿才能最为灵验
怎么许愿才能最为灵验。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 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p....
2023-06-28

怎样忏悔才能消除自己的业力
怎样忏悔才能消除自己的业力?我虽已皈依佛门我却不知该多看哪些经书?我该怎样忏悔才能消除自己的业力,恢复健康的身体。请理净法师教诲!汽车是我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但也因此有很多人失去了生命和造成了身体伤残。从佛教因果论来说,这也是你前世业力所感,保住生命要你尽心忏悔,一切佛经都是教导我们明白事理,然后依理修行来除去我们的烦恼。你先可以看《地藏经》、《药师经》、《弥陀经》等常用的经典为好。....
2023-06-28

佛学常识:何为贪嗔痴
什么是“贪嗔痴” 佛学上的贪是指有求心,即六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它缘起于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不贪就是无求无欲,不贪是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和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的条件。 嗔是指不(p....
2023-06-28

济群法师: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
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法,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对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种表达,供佛并不是说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体现我们对佛陀恩德的报答,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不仅仅是供养佛,而是要供养世界上对我们有恩惠的人及没有恩惠的人。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
2023-06-28

达照法师:念佛有四个阶段你在哪个阶段
念佛法门,乃是释迦弥陀两土世尊自性清净心的全体大用实相妙理所彰显。非常殊胜不可思议,念佛人要在妄想当下转为念佛,唯此一处为下手功夫。离此更无玄妙可得,但精进修行持名念佛,通常人念佛可分为几个阶段,感觉念佛真好,能令自己妄念消除。心常清净欢喜,反而逐渐感觉妄念又开始多起来,并且容易发动习气无名烦恼,妄想逐渐消停下来,自以为修行得力有受用,于是好言他人用功对错、得力不得力、好为人师。....
2023-06-28

戒律真的让人不自由吗
戒律正是规律、真理、方法、道路,干嘛非要皈依呢?皈依是不是就被佛控制住了!皈依就不能吃肉了:他们信佛是口头上的事“他们觉得皈依就是要持守很多在他们看来很难做到的戒律”于是连佛的大门还没有进去,而连皈依都没有,既是对佛法没有信心,而从内心生起对佛法僧的信任,如果皈依佛教即皈依三宝,就是说不可以再皈依外道。但佛教的包容也允许你退出后去信其他宗教,随时欢迎你回来重新皈依,皈依本身就是一种愿力的修行“....
2023-06-28

净界法师:三世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
三世如来皆由菩提心出: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则已出生无量功德,发心功德不可量”《华严经》说了发菩提心,先赞叹菩提心。成就无量的功德,简单地讲就是成就一切诸佛的功德? 为什么我们今天在修行、调伏烦恼时。为了要度化众生而调伏烦恼?因为菩提心能够出生一切诸佛的妙行?都是因为你发菩提心以后?所以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就是说三世如来过去生,把众生放进去?....
2023-06-28

极乐世界的光明怎么样
极乐世界的光明怎么样? 印光法师答:极乐世界,不但佛之光明无量。即树网池台,略明时分。何可以此间日光已落,黑暗无观者为夜乎。不观无量寿经以鸟栖花合为夜乎。与此世界,天渊悬殊。所有指陈,特借此间之事,而形容之耳。实则妙不可言。何可呆板执此间之事境确论哉。(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2023-06-28

什么是佛教中的离苦得乐
什么是佛教中的离苦得乐:顶礼师父,真正的离苦得乐,并不是让你离开痛苦的事物,享有一种逃离的快乐。而是破除执著,改变你对它的态度,你曾经觉得至亲的离世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但是当你体悟无常,放下对生死的执著之后。你就会超越这种痛苦,苦难就变成了你超越的助缘“所以动心忍性。就实现了离苦得乐。许多苦,只是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的失落,而欲望的产生皆源自人的无知。将本质上虚幻不实、变化多端的一切。....
2023-06-28

星云大师:世间最大的力量就是忍
星云大师:世间最大的力量就是忍, 忍;是中国文化的美德,忍。也是佛教认为最大的修行,无边的罪过;在于一个嗔字,无量的功德。在于一个忍字: 佛陀说“不能忍受讥讽毁谤,如饮甘露者,不能名为有力大人。(p”....
2023-06-28

如何皈依之三:菩提信物
经由庄严如法的皈依仪式。将诸佛世尊点燃的智慧火炬代代传递下去,为铭记皈依后的新生,引导学人走入佛门后深入修学,佛子的年龄应从皈依那天计算,象征着佛法的种种修行实践: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标志着十方三宝对这一新生的证明和认可,这是我们成为三宝弟子的象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寓意佛弟子对三宝的至诚归投之心和虔诚恭敬之行:封底则印有大乘皈敬颂“应遵三宝教诫“....
2023-06-28

什么是佛门的七众弟子
佛门的七众弟子,其中出家入僧或预入僧数者五众——称为僧众; 1、比丘众(出家男子受持比丘二百五十戒者); 2、比丘尼众(出家女子受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者), 3、沙弥众(出家男子受持沙弥十戒者)为当来比丘; 4、式叉摩那众(出家女子受持比丘尼戒法前。受持正法女戒学习六法者): 5、沙弥尼众(出家女子受持沙弥尼十戒者), 1、优婆塞众(在家男子受持三皈、五戒。....
2023-06-28

佛教的三种忏悔方法
佛教中的三种忏悔方法,要如法的忏悔。罪业才有可能灭除,将佛教的忏悔法分为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 佛教的三种忏悔方法, 作法忏就是依靠着一定的方法。来发露自己所造的恶业: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就必须向僧中发露、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犯戒的戒罪。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会再为犯戒而懊恼;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忏悔时的作法是很重要的。....
2023-06-28

何为佛教中的内外供养
内外供养, 文/衍慈法师, 供养分内和外:外供养是指物质。所谓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师父为佛法付出身心,给众生种福田,作为弟子不单供养物质。身心也要供养出来,此是外供养,《法华经》说,佛陀于因地为仙人采果、挑水、煮饭等。身心奉献师长,便是一个好榜样,所谓求法忘躯,必命为期。只有这样的恭敬供养才能打破我执与法执....
2023-06-28

佛经中如是我闻的意义
证信序是阿难尊者传承佛经,为后世众生宣说的时候,外道经首,阿难结集经藏时,因此怀疑是否佛再活过来, (2)是否阿难已成佛,等阿难大声说‘如是我闻‘。佛将入涅槃,应该赶快问佛?’尊者说:‘要请问佛四件事,即时请问佛?即色受想行识五蕴:阿难还未证四果,当时佛的弟子,外道经首。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永离一切众苦,所以《华严经》中说信为手。又说如是我闻:阿难尊者是圣人。凡夫的我见还没有灭除。....
2023-06-28

什么才是对佛真正的供养
有一段释迦牟尼佛解释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对佛供养的故事,遂选择在林中的双树间涅盘圆寂。 释迦牟尼佛要求弟子阿难在双树间为他铺床。落在佛陀身上,这是一些栖居在沙罗树林、笃信如来的飞仙、天神,但这也并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只有能够受持正法“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而是供养者能够在听闻正法之后,这才是佛最喜悦见到的供养,你们知道如何去拜佛和供养佛了吗。....
2023-06-28

七月半中元节祭祖的意义和方法
祭祖的意义和方法, 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唯此先于诸法,此乃自性使然,中元祭祖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这一原系民间的祭祀节日,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三为一体、三教一源的斋忏、祭祖、超荐仪式,通称中元节,将慎终追远,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儒、释、道思想,成为了本是同根生。自性之流露。....
2023-06-28

延参法师:生活有你才欢喜
生活有你才欢喜, 生活的美好即是在时光中遇见,相逢一帮朋友,去发现生命的温暖。然后去走进这人海茫茫,每个人去活出生命的力量与坚强。这就是生活,生活在这朴素的日子里,生活在这简单快乐里,把生活活成愉快的经过。把日子活出舒缓的从容, 每个人对生活那些美好的信心,活成对美好的坚持,对美好的一种笃定,作为一个时光的过客。但是去活出对生活的美好信念,去活出对生活美好的关注。和开拓生活美好向前的崭新。....
2023-06-28

星云大师:如何安心立命
处在当前这个充满声色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安心立命呢:有四个方向 一、用(p....
2023-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