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因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但并不以悟境的贪求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虽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却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间,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以此诱导迷人来修学佛法,除执著才能开悟,经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态下。佛法重视愿力和业力,但因修行时业力的障碍。....
2023-06-29

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卫塞节“ 卫塞(Wesak)是古代印度五月的一个名叫”(Vaisakha)的单称“佛教徒指”不是指哪一个月,是指一天,是神圣五月月圆日的那一天(农历四月十五日)。所以卫塞是月圆日的意思,世界佛教友谊会在泰国的曼谷举行理事会议,议决原订的卫塞节“改为”(Buddha Day)公元一九六八年四月世友会在大马吉隆坡及槟城举行第九届大会“复决通过卫塞节改为”佛陀日,(如习惯用卫塞节仍可沿用)。....
2023-06-29

莲花与佛教有什么因缘
也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佛祖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或向人间抛洒莲花状。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比喻住在莲花之内,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莲花戒“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的好国花比作莲花。....
2023-06-29

慧广法师:什么是自由
时下都是在讲怎样去获得自由,开示一下什么是自由吧。佛陀教法不提倡我们追求善变的自由。也不愿为了自由的物质保证抛弃自由本身,首先是心灵的明白、自主,跟世界没有必然关系。心外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满足欲望的能力,真正的自由刚好相反。它是一种拒绝欲望的能力“是不会被任何东西动摇、影响和控制的人,是打破了一切心灵束缚的人。他都是安详、快乐、自由的。是心灵独立后的灿烂,是了无牵挂后的本真。....
2023-06-29

为什么要请佛住世勿涅槃
珍惜与上师们的殊胜法缘,可以对治邪见与对上师三宝的不敬。当他们利益众生的事业告一段落之后,就会想要涅槃。弟子们都没有在乎与理解世尊的密意。以魔力干扰佛弟子们,佛陀慈悲应允再住世三个月!众生的苦难就必定会减少。能够与佛结缘以至未来究竟解脱的众生, 历史上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利益众生,随时准备动摇你的修行之心,所以常常用凡夫的起心动念去看待人事物。 唯有祈请具德上师们长久住世、讲经说法。....
2023-06-29

运动作务与习禅有何关系
运动作务与习禅的关系,不外分为调身、调息、调心,初学者注重在调身,身与心是相辅相成的,禅修的法门有很多,除了小止观谈到须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法外,运动与禅修是息息相关的,运动、劳作与习禅的关系:运动是调节身体机能。禅修者更需要适当的运动, 中国有许多传承下来的运动甚多,例如达摩易筋操、八段锦、少林拳、香功、太极拳、外丹功,以配合禅修调和身心:在运动时收摄六根对六尘的攀缘。....
2023-06-29

生活没有目标该怎么办
找到内心的方向:人就容易去追逐财色名食睡,但是这些的本质都是烦恼,会覆盖我们内心的光明。所以人需要精神上的追求。需要找到内心的方向:请问世间苦难何解:前者是柔软慈悲的心。用功具体有哪些方法?听闻、思维、诵经、拜佛等都是用功的方法,贪心与嗔心的根源都是我执,而我执的根源是无明,便能降服烦恼:绮语是内心散乱无正念的外在表现,要去闻思、去修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烦恼的心与行。....
2023-06-29

做完早晚课或完成一件功德为什么要做回向
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做完早晚课,或完成一件功德?为什么要做回向: 如本法师答?回向(梵语parinama)的意思代表何义,就是要我们将所作的一切功德,令自己超越解脱,破除自我执著,因而圆成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 若修净土法门的佛门弟子,亦必然回向西方,若不发愿回向著,欲往生净土。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懂得回向,当我们早晚功课作完,乃至作完一切功德后,必须以最虔诚之心。....
2023-06-29

合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合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双手合十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十示礼。合十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合十也含藏宇宙万法,我们不能浅看合十之礼,和也代表和(p....
2023-06-29

人死后为何要为亡者做功德
家属在七七四十九天内还要吃素念佛?做种种功德给亡故的人是什么意思呢:那家属在四十九日内吃素念佛做功德给亡人,也能使他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的人死了当下往生西方,因为亡故的人多世以来所造的善恶等业一时还没有肯定,就由善心中发现天、人、修罗的善境界。因为善心有上品善、中品善、下品善的区别;那所感的才有天、人、修罗三种善道的不同,就于恶心中发现畜生、饿鬼、地狱的恶道境界。....
2023-06-29

觉醒法师:入清凉境除热恼心
入清凉境,除热恼心, 在夏三月中。夏至一过便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了,人身如同天时,四季亦历历分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的身体也依着节气而显示出四时的气象,伏天时节太阳离地球最近,气温节节攀升,蚊虫等也滋生不断,此时人的身心同样处于旺盛时期,最易心焦气躁。感受到异常炎热....
2023-06-29

如孝法师:真正的觉醒从惭愧开始
对不起自己叫作惭,对不起别人叫作愧。但是心也知道。因为一个人真正的觉醒是从惭愧开始的?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因为在一般人眼里他还是蛮孝顺的,能够让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得和失,而其他的心理活动都不像惭愧这么具体,这句话主要是对修行人说的”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做到自觉。而自觉的表现就在于惭和愧,自知非常重要。人类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自知,而修行人在当下就能自知,表现出来的就是惭和愧。....
2023-06-29

明贤法师:察觉丑恶呈现美善
对事物的心理变化会相反,单纯的人有很多美好的心理境遇,复杂的人会遭遇事物的丑恶面,导致所观察的只是心中的丑恶面,心理的反应容易产生向丑恶面发展的趋势,倾向于关注人的丑恶面,发现了丑恶面。容易生起厌恶,也许是因为父母亲的关照时间不够,使丑恶面的发现逐渐转变成一种善良的、主动的了解,使心中丑恶面的状态得到改观,善与美的呈现会越来越多, 我们要尽可能地把心性都向善与美好的方面去调整。....
2023-06-29

如何作忏悔方能够灭罪
如何忏悔方能灭罪,不复再犯。诸恶莫作。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两种,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必须立即回光返照,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萨像前礼拜、诵经,现在不讲是非,用口来多念佛、念法、诵经,不再杀生。这是事忏,‘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皆无自性。汗比喻忏悔。明白善恶皆由心造,只须时刻反省忏悔,终得清净,而且还不断去造恶业,不断检查自己身口意三业。....
2023-06-29

我们可以为死者代办皈依吗
我们可以为死者代办皈依吗?我们可以为死了的人代办归依吗?你不要把外道、民间信仰与佛法传统混淆, 死人的心识早已离开,我们可为他代为供奉三宝或作布施,并不能再依生前之肉身而得皈依。 死尸、畜牲及不明白法师开示的小孩都不能真正得到皈依,因为其心中不可能生起依止之心,即使参与了仪式也不是真的就皈依了三宝,何况死了的人之心识早已不知去了哪里, 有些僧人为畜牲、小孩或亡者诵念皈依。....
2023-06-29

明一法师:白云本是山中物
文/明一法师, 我们出家人林下泉边就是归宿。就像白云本是山中物一样“我们是山里成长起来的栋梁之材,所以法常禅师说。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但是有更多的出家菩萨,为了度众生,入廛垂手,有的甚至被帝王所请“最后”乞归林下,演出了一场一场的“毕竟水将朝海去,到头云定觅山归”的故事。....
2023-06-29

佛教的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答:三藏是经、律、论的合称。是指一切佛教的文书、教义的储藏之意,梵文的意思是筐、篮或笼,故举凡佛教一切圣典,都是藏。这些圣典通常分成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故称为三藏。对于通晓经、律、论的僧人,则尊称为三藏法师。如玄奘法师是唐朝时期的和尚,精通经、律、论,故被后人尊称为唐三藏。....
2023-06-29

人生苦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说佛法是文化。有的人觉得这个苦自己已经不能够承受“从来没有想过出离苦并不是情绪;我们有没有想过与苦对抗或者逃避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因为这个世界终究会显现出无常。我们有没有思维过无常。所以以这个身体而产生的感受也是,我们就想不断地追求快乐的感受,当我们得到这些快乐的感受的时候,追逐外在的一切——感受、身体、自我, 我们知道了苦、无常、无我”生命还有没有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呢。....
2023-06-29

佛法看世间:不问命运只耕耘
不问命运只耕耘, 来来回回总是与人说命运的问题。这是因为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这是很好的事情,因为只有大家都在乎自己的命运,关心自己的命运,大家才会向善、向上,自己还是乐意一次又一次地回答的,也是可以预知的,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改变。因为命运也是一个因果的过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行者是,虽然命运可以预知,但是我们不要预先知道更好。这样才符合无为法的精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023-06-29

佛陀为什么要制定戒律
佛陀为何制定戒律?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戒。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
2023-06-29

阿弥陀经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阿弥陀经是一部怎样的经典: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古德欲人皆修习。皆以实相为体,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乃如来普令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得出六道轮回之大法门也,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
2023-06-29

衍慈法师:如何忏悔方能灭罪
应该如何忏悔方能灭罪“生惭愧心,不复再犯。诸恶莫作”忏悔有事忏与理忏两种,当知往昔所造诸恶业。清净身口意三业,在佛菩萨像前礼拜、诵经,现在不讲是非,用口来多念佛、念法、诵经,这是事忏,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说罪性本空,皆无自性,汗比喻忏悔“明白善恶皆由心造”只须时刻反省忏悔,终得清净,而且还不断去造恶业,不断检查自己身口意三业。....
2023-06-29

超级全的佛家上香仪轨
超级全的佛家上香仪轨,都是旨在唤起、培扶修持者的诚敬心。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佛经所说之功德,这能礼敬诸佛的我”以及受我礼敬的诸佛:所以才能产生佛入于我、我入于佛这样难以思议的感应道交,就象帝释天的智慧宝珠。所以一切如来也都能映显在我们的自性之中,又称烧香、拈香、捻香、告香、插香等。佛教敬香重在用心”而契入无相净妙的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从而与十方常住三宝感应道交。....
2023-06-29

如瑞法师:解脱的根本是什么
解脱的根本是什么,但我们真正地归依了三宝,我们真持五戒,成佛的根本,因为要想成佛,佛告诉的就是从戒律开始,所以戒定慧三学“戒为无上菩提本。 我们暂且不说学哪个法门,修哪个法门,而是要在修学各个法门的根本上,能够持守三归五戒。就不归依天魔外道邪教;就不能归依外道典籍;真归依僧,就是要归依清净福田僧,不能归依相信那些邪门外道之徒的蛊惑。真持守五戒, 我们虽然明白了佛法的道理。....
2023-06-29

佛陀当初为何制定戒律
也是成道的助缘:佛陀为何制定戒律: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戒,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
2023-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