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乘佛法中的四种涅槃
因为你的心执着认为有清净与不清净,你以没有烦恼的心为清净,没有一个真真实实的清净,有一派人认为佛跟小乘人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但是他们认为佛向大乘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净的本性,他们说涅槃就是常、乐、我、净,说涅槃没有生死,在佛教里表示修行人达到解脱的境界。执着世间有实在的法、有实在的众生。也不会认为有个我要证悟涅槃,不会期望我要入涅槃,知道世间没有实在的法在生灭的时候。....
2023-06-29

太虚大师:我们为何要求学佛法
常遇困苦拂逆之境,若欲解脱出离。又因求食遂连带求榖米而讲农作烹饪等事!必有生活之能力乃能求得衣食住,遂又发生种种盗贼战祸、制牵连累、妒嫉毁辱、争夺谋害等等苦恼。身体衰弱不能享受人生圆满之幸福。 生老病死四苦固为人人所同具而不能免,此外则恩爱者欲求其常聚,而欲将此饥饿舍却而卒不可舍,推而至于生老病死等皆欲舍而不得。故欲求出离解脱此各种苦恼。乃可以指导吾人出脱苦海永得安乐之方法也?....
2023-06-29

皈依的正行:如理作意
以思维人身难得、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是推动生命延续的重要力量,因为生命的存在就是业力的存在。是我们身口意行为留下的痕迹,其他宗教往往认为生命有一作为主宰的灵魂或神我,生命只是五蕴和合的因缘假相。而这些力量又源自以往的生命积累,会强化生命中贪的力量;则强化内心嗔的力量,每一种力量都代表着生命的积累。并直接影响到未来人生?任何心念和行为皆功不唐捐。....
2023-06-29

界诠法师:认识诸行无常
人之心念。 文/界诠法师。 世间种种现象皆是无常变化,故称诸行无常。才入秋天秋又完。 夏日才见荷莲开,秋季又闻桂花香。 人之心念, 发好心出了家,本想坚持学修。无奈随境随缘四处奔走,不想坚持住一处所。本来看破一切,后又追逐名利。本来什么都不要了!后来什么都放不开 无常啊....
2023-06-29

圣严法师:佛道与神道
也就是学者所称的民间信仰,天神能自由活动于全部的宇宙之中。实际上他便是天神的扈从;大多假藉佛菩萨或历史人物的名字。甚至错认他们就是那些佛菩萨和历史人物的本身,全部移转给此一妇人所属的某一神坛掌权,此一现象绝对不是佛教。而是民间信仰的鬼神活动,例如‘寺庙、教堂’的‘交流、共研、观摩、探讨、联谊’,达到宗教大同、和谐共处、天下一家的理想。....
2023-06-29

净慧长老:每个人都能顿悟成佛
禅是讲究顿悟的。所谓顿悟成佛?那就是顿悟?什么是渐悟呢。顿悟好比坐飞机,我们以乘飞机作为顿悟的象征,我们顿悟了以后还要深入实际,所以顿悟还要渐修, 大家不要以为顿悟成佛是不可能的,既然佛祖开创了顿悟法门。那就说明顿悟这件事情是有可能的,都是由顿悟一超直入。达到了佛的境界、佛的知见,要想顿悟。首先就不要有我与佛有距离的想法,顿悟的意思,从凡夫、从众生一步就达到佛的境界。顿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2023-06-29

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孝顺及尊敬父母与先祖,但却没有说要对他们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 衲见到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体。如果我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行善的话,对血缘祖上的利益远比其他善行为大。例如礼佛及捐血就是身体上的善行。礼佛正是藉着这个由祖先血脉而来的身体来积聚功德。捐血也是一种最能利益祖先的善举。....
2023-06-29

修行之人可以养宠物吗
修行人可以养宠物吗:我们利益众生是好事,但是这个一定要观察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缘分,有的居士家里养这些动物,养狗啊,养猫啊,这不是造业吗,你在家里养这些,肯定有很多麻烦和不便!提前要考虑好啊“我为了养这个有缘的众生,而且真正能够做到的话,你可以养,你最好别养,你先结的是善缘。这个善缘后来变成恶缘,你先种的是善因;这个善因后来变成恶因,和众生只能结善缘不能结恶缘。....
2023-06-29

如孝法师:禅修就是读懂生命这本书
禅修就是用心读懂生命这本书? 是为了找到我们生命中最真切的那份感受,带给我们的感受一半是快乐。这列火车把我们带入痛苦或快乐的境界,寻求真实的生命意义和内在的觉醒,生命活得越来越有方向。禅修是内在的、对于自我深刻的认知, 我们要睁开双眼看清楚生命的快乐,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拥有主动而非裹挟的人生,都不能代表我们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禅对于即将步入中年的朋友们来说非常重要,难以撬动生命的记忆。....
2023-06-29

明海法师:修行的试金石
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我们觉悟的赞成票的,也是因为修行的结果,你要觉悟成佛,那些逆缘也就出现了——你既然要度尽一切众生。成为度尽一切众生的佛,我是用世间的事情做比喻,我讲的确实是修行的真理,修行的真理就是如此“你千万不要把打坐、开悟、修行,修行不仅仅是你自身的转变。它也会带来你整个的人际环境、你和外面世界关系的转变,你会经常体验到修行的进进退退,有时候你会觉得非常之顺利;....
2023-06-29

在家佛弟子如何圆满地尽孝
在家佛弟子如何圆满地尽孝: 文/大安法师?在家佛弟子如何尽善尽美地完成孝道。 法师孝道是净业行人的一个纲宗要领....
2023-06-29

学习佛法能解决啥问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众生都不愿吃苦,愿得利乐因愚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
2023-06-29

宣化上人:疾病与业障
人若明白这道理,则一点错事也不敢做。一做错就要受报应,丝毫不能行虚伪,更莫造新殃”不能有少许放逸的行为。便什么毛病也不会发生,鬼也找不著你。鬼从圣荷西来找我。这个鬼以为自己开悟了,她丈夫也以为她开悟。人不需要修行“也不需要持戒,其实她的目的是来找我斗法。即谓自己已开了悟,她一进来便向我叩头,起初没什么事,继续叩下去时,便开始哭,愈哭愈大声,谁教你叩头的“不要持戒“修道亦复如是:....
2023-06-29

佛教中修行的三重境界
修行的三重境界, 文/理海法师, 修行就是心灵的跋山涉水,每个人都应该时时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立志,发愿。精进,解脱: 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悟渐深;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后。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在现实的人生中:学习、领悟佛法也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求, 人们亲近佛教之初,大多是渴望从虔诚地敬香、拜佛、供养护持三宝、广种福田之中....
2023-06-29

昌乐法师:能力与爱心
于是他很多会游泳的好朋友们都来教他,可是这个家伙还是学不会,他心怀恐惧所以便没办法真心诚意地学,你会的事情不一定能把别人教会。因为自己会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摸索出来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并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符合听者或者被教者他的基本的实际状况才行,我们学佛的人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要把别人教会, 动画片中蓝精灵怎么样学游泳都没学会,或者说当危机发生或者想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力是自己会去培养的。....
2023-06-29

济群法师:修行的三种目标
修行的三种目标,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这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我们是否明确究竟为什么要学佛?是增加一些佛法知识吗?还是学习提升生命的方法,学佛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道次第》属于下士道的内容,就是为众生提供了解脱的方法,学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关于解脱的修行,在五乘教法中属于声闻、缘觉二乘。就是令生命达到究竟的圆满。并帮助众生达成这一目标,而是成就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
2023-06-29

皈依的利益: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皈依的利益:人与非人不能为灾, 皈依三宝,安住于三宝慈光加持之下,有如获得最有效的护身符,最坚实的铠甲能使我们的生活、修行(p....
2023-06-29

什么是往生净土三资粮
问:何谓往生净土三资粮?....
2023-06-29

人的相貌是随心变的吗
在世间法里我们常常会发现,如果心清净、心善良,相貌会愈变愈恐怖。心念转变逐渐的相随心转。身相是所现、所变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身相就是一切法,所以相貌刹那刹那在改变。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看出来,诸佛菩萨看得很清楚明白。前一念与后一念的身相,出家人死了都称圆寂。如果认为死了就是圆寂、就是入大般涅槃,那我们都不需要修行就会入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在中国称作得道,即修行证果、得道的意思。....
2023-06-29

什么是佛教中的闻思修
实修时唯一应安住修:修的内容是由闻思来决定的,闻思决定的内容本来就有观察和安住两种。不能说修唯一是安住,修净土法门中求生净土的愿,就是以佛的教法、法师的开演和自己的耳根等因缘和合。必须明白所闻的法不仅仅是知识。听到讲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烧;就是由听闻决定所修内容,往生立即了脱生死、获得不退转果位。种种依报环境的功德、正报佛菩萨的功德等,对此若不听闻、阅读净土经论;....
2023-06-29

寺院拜佛有次第顺序吗
寺院拜佛有次第顺序吗:请师父慈悲解答下列的问题,谢谢﹗在寺院拜佛,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堂?应先从那一个殿开始呢:寺院是有很多的殿与堂,从三门进入寺院,有四天王殿,见到弥勒菩萨,再到大殿礼佛三拜,可以不用拜垫,五体投地在东单或西单拜,不一定走到大殿中央,佛菩萨都一定知道的,大殿里有个主垫。这是大和尚礼佛用的,若有人在拜佛时,总之到每个殿与堂都要有恭敬心。....
2023-06-29

该如何寻找前世的印迹
在人死之后就会灭尽?关于这种细微的心识怎样延续,再下辈子变成什么什么……在藏传佛教的《时轮金刚》中均有详述,或者濒死现象、灵魂出窍来证明,众生的心不可能无缘无故断灭, 2、回忆前世的现实案例。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人能回忆前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前世存在的真实性,说自己回忆起往昔莲花生大士是怎么讲的。就像昨日发生的事情一样历历再现。法王一边讲述当时的情景,也没有任何必要随便说妄语。....
2023-06-29

宣化上人:参禅的秘诀
参禅的秘诀“思惟就是参。静虑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教你提起话头。念兹在兹“时刻不忘的意思”在自己的自性上用功夫“凡是外来的境界”便很容易走错路,从自性生出的境界。才是真境界,终于做他的眷属。静虑这一法,要绵绵密密地用功。好像母鸡在孵蛋那样地专心,又好像龙在养珠那样地谨慎,又好像猫在捕鼠那样地忍耐。参禅要有,不可有骄傲的心。功夫不会进步,不可打妄想,打妄想没有真实的受用。....
2023-06-29

为何无法逃避出生死亡
为何无法逃避出生死亡: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众生都在六道中不断的轮回,不断的生死。受尽诸苦,而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贪嗔痴三毒,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在这个世间,不断的贪爱执取,得到欢喜,得不到悲伤,由此而有各种斗争与怨恨,带着斗争心进入坟墓。又不断的进行轮回“受诸辛苦”唐受诸辛苦,即徒然受诸辛苦的意思,我们太需要以此警惕了!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
2023-06-29

修行人为何要报师长恩
修行人为何要报师长恩? 修行人为什么要报师长恩:师即比师和尚,或者是给我们授戒的师父(归依师),不但有教诲我们的恩德。而且还有成就戒身的恩德,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如果没有师长教诲,根本不知道怎样的去修行。成佛当然更不可能,遵照师长的教诲去行,有将来成佛的希望,这完全是师长所给予我们的深恩重德,所以我们对于师长,应该善事奉养,孝顺不逆。以报恩德于万一,所有的出家人都是你们的师父。....
2023-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