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参法师:幸福是一种生命的自在
幸福是一种生命的自在, 生命的自在,不会存在于自我固执的追逐,它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宽阔,和在烦恼经历中的幡然醒悟,自我去规范,自我去改善,那些符合生活积极、温暖、阳光、向上的信念。才会对人生产生真正的作用, 佛门有句话,叫做随处做主,用一种温暖的心地去考量周围的世界,去经过人生那些美好和沧桑,带给人生一份乐观的启迪,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是崭新的滴滴答答,人生随时、随地、随处用自己的心做主。....
2023-06-29

宣化上人:对三宝不要有贡高我慢
对三宝不要有贡高我慢,在家人对出家人要恭敬,这一定会堕落三恶道的,我们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供养,自己值不值得受人恭敬,是不是天天打无益的妄想?就不堪受人家的恭敬和供养,不可糊里胡涂在道场中混光阴,这样接受在家人的供养。 为什么在家人要供养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专心修道,对于在家人的恭敬和供养。那就没有受人恭敬和供养的资格, 在家人供养出家人的时候:都应该供养三宝,不要挑三宝的错。....
2023-06-29

道炜法师:我眼中的中国禅
是一种心性深度的精神体验:太虚大师作何解释并不十分清楚,中国祖师禅的特质。其教义含有印度大乘佛教的普遍特色是无庸质疑的,教外别传为宗旨的中国祖师禅本身并无特别的思想可以提出来进行解析,禅法几个世纪占据中国人的信仰中心?禅是一种心性深度的精神体验,只有在大乘佛法的价值观念,化为实际生活事实且成为个人内在生命的直截表现时。这才是中国人所谓禅,尝试依照中国人的方式解释禅的意旨。....
2023-06-29

无前行基础直接修正行有何不妥
无前行基础直接修正行有何不妥:直接修学密法正行?如果传法时直接就讲非常深奥的大圆满正行。通过直指让弟子体悟心性,有些弟子当时感觉不错,似乎通达了密法或禅宗的最高境界,但由于没有稳固的前行基础,尤其是缺乏共同加行中的看破今世,修行绝不会长久,最后有些出家人还俗了,有些人上半生修行非常好,但因为没有打好前行基础,很可能对佛法生起邪见,更不要说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了。....
2023-06-29

净界法师: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
大家住在旅馆当中到处走走,就走到一个算命先生的地方,可惜啊……就没讲下去了,因为古人死都要死在家乡, 这时候阳羡生心里面想,我到底是回去好还是不要回去呢:后来阳羡生就选择没有回去,他觉得心特别的烦闷,敲门以后一个妇人来应门?官府就会判把我跟我的子女全部卖给人家来抵债,你用五十两把你先生赎回来,回来的时候心情特别好。刚刚那种烦闷的心情消失掉了,原来就是昨天那个他帮助的那个妇人。....
2023-06-29

详解佛教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
详解佛教十九种日常修持法门“离世求菩提。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闭关禁语、朝山参访等,今总括僧信二众的修持项目,透过专注的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心念的对象等变化:四念处的修法从。更不是出离社会而跑到深山林内隐遁的方式;感情世界为关房的随缘任运修行法。在佛门中修行,如果一开始学佛就要闭关。....
2023-06-29

佛法僧为什么称为三宝
佛法僧为什么称为三宝“宝?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如世间的珍奇宝物,《宝性论》中,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没有善根的众生,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可以庄严世间。令世间美妙,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极殊胜无上,三宝也是这样“不为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动,故名为宝。....
2023-06-29

圣严法师:安心的三个方法
要“心(p....
2023-06-29

皈依的利益:随愿皆成
皈依的利益:随愿皆成, 所谓随愿皆成,非指所有人的所有愿望。而是美好善良、自利利他的愿望,对于这些正当愿望,真切祈求三宝加持。皆能心想事成,包括我们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同样可以祈请三宝加被、护持, 我们能否在世间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福报,而三宝为无上福田,若我们的心恒常与三宝相应,便能念念成就无量福德、消除无量业障。所愿自然容易成就,具足内在福报,辅以三宝加持。便能随愿皆成....
2023-06-29

印光大师:如何对治嗔恨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瞋是心中火,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不生瞋恚。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萨捨头目髓脑时,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
2023-06-29

法尊法师:为什么皈依三宝
欺骗人们等)、有无记的(如小儿随父母参加法会受皈依等)、有善的(如正信受三皈依等)、有出世的、也有最无上的,且说善的、出世的无上的受三皈依的起因,依此正知正信而皈依三宝的。唯有依照如来所说八种正道、三增上学、修清净行,若能依此正知信皈依三宝。依此大悲大菩提心故皈依三宝。则已了知为什么皈依三宝?其次当说何以单说皈依三宝。这须了知有内道与外道之差别,一是真能令皈依者出离生死;故唯此法门是真皈依处:....
2023-06-29

济群法师:用佛法剖析所谓的欲望
用佛法剖析所谓的欲望。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禁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
2023-06-29

念佛应念六字还是四字
念佛应念六字还是四字:法师“您讲《净土资粮信愿行》时”总是提到,好像印光大师也提到最好念”六字洪名。我想知道净土宗祖师和您都是怎么念的?为主,较少,却担心念“的效果不如“请法师慈悲开示。原则上:、念”不要因此而忐忑不安, 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念六字的。因为大多数念佛人一开始会信心不足?来建立跟阿弥陀佛的亲切关系,是梵语”多义不翻,它有恭敬、礼拜、归命、归元、救我等意思。 只要做到。....
2023-06-29

皈依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是圣贤僧的品质。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尚需不断精进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
2023-06-29

为什么要念多种咒语呢
我们为什么还要念那么多咒语呢: 法师答,念一切也等于念一个,这些咒语也有不同的缘起。不同的作用,诸法一性,但是每位佛菩萨都有不同的愿力。 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慧的体现,我们要开始讲法了,这个时候就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加持。让自己有智慧,观音菩萨是一切诸佛菩萨慈悲的体现,我们要开始做火施了,这个时候就念观音心咒,祈祷观音菩萨。为众生发慈悲心, 众生有不同根基、不同意乐、不同因缘。....
2023-06-29

明一法师:禅修中的五种念头
须识五念。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惭愧者多即静一念。即静一念为药。 从这里我们知道第一是故起念。就是我们有心在座上去想一些事情。当然用功(数息、参话头、持咒、念佛等等)也是一样”就是无心而想起的一些事情。它和故起的区别是无心生起的念头。这个念头如果不是用功的那个“我们做功夫也正是利用这个串习念,使得我们的功夫加深变成串习念,自己控制不住就会去想的念头。....
2023-06-29

到底什么才是四禅八定
什么是四禅八定, 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 色界四禅。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
2023-06-29

明贤法师:信仰不是寻找奇迹
而绝不是特别陡峭、特别严峻而让大家觉得没有接受余地:而不要把皈依当成一个信仰的起点。佛教信仰是具备理性的实践,可是我们的奇迹是在实际修行当中来寻找,我们不到心的外面去寻找奇迹:我们信仰佛教不是在寻找心灵寄托,所以我们不会把祈福免祸当成我们信佛的一个主题来看。我们信仰佛教的主题绝不仅仅只是祈福免祸:不要拿祈福免祸这个词对佛教来定性“因为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仰佛教。善报是信仰佛教的一个必然结果。....
2023-06-29

觉醒法师:自由的人才是快乐的人
勘破死生无常?是不是一种消极的观念呢,往往认为是消极、悲观的。其实这是对无常本身的不明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死了之后又会面临什么,我们才能找到没有恐惧的境地,如果我们能踏上不生不死的境地。只要预先勘破生死念头在于何处,何谓生死念头两端?佛陀说无生、无死、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不灭的自我、无尽灭的空虚,没有生、没有死,你就不会害怕、不会渴求、不会妒忌,要真的不害怕。....
2023-06-29

本性法师:学佛关键词
经常问我佛法大意,并感叹佛法深广。 四、观察身不净、观察受是苦、观察心无常、观察法无我 五、皈依佛、法、僧 六、严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七、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八、履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九、不懈闻、思、修 十一、息灭贪、嗔、痴 十二、坚持信、解、行、证 十三、圆满悲、智、愿、行....
2023-06-29

佛教开经偈有什么含义
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後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 ‘我今见闻得受持’。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
2023-06-29

学佛是否一定要持戒
学佛是否一定要持戒,就是世间人说的知道停止的地方。这代表佛弟子智慧的成熟, 佛陀说受持三皈依是一种善根,所谓的善根就像健康的根会长出花果枝叶一样,而是你内在的善根流露,过去世的愿力和修行的福报、善根在起作用, 在家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希求,受持戒五戒、八戒或菩萨戒;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受持菩萨戒;就要受持比丘戒——出家人的戒。五戒全部受持,如果仅受持一戒也会得人身。....
2023-06-29

为什么佛经中经常讲女众的过失
为何佛经常讲女众过失, 文/索达吉堪布 , 因为女众的烦恼比较深重。佛经中说。女众有五种过失是男众没有的,这主要是针对女众身体低劣而言,有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喜欢听。一听到讲女众过失:女士们就站起来反抗“有位美国的上师曾说,千万不能讲她们过失尤其是《宝鬘论》和《入行论....
2023-06-29

常福法师:何为菩提心
何为菩提心。 一、何为菩提心 菩提心是无量无边觉性, 一者正觉,二者无上正觉。依三种菩提而发心也, 二、何为发菩提心 观察众生因无明分别执着而幻生五蕴身界,情世间》生起苦空无常无我寂灭无生的心。即是正觉之心,依苦空无常无我寂灭无生的心修观,观法无我,寂灭无生, 三、何为发无上菩提心 观察众生因无明分别执着而幻生五蕴身界,世间器界。 观察众生依心中一切法《五蕴世间。....
2023-06-29

宗舜法师教你在家浴佛
《浴佛功德经》(也作《浴像功德经》)说浴佛有八大功德。香汤内容可以根据古方,也可随自己心意和方便。以勺盛满香汤“从佛像顶浇灌而下”边浴佛边念诵,寺院多举行浴佛法会,按照唐义净三藏翻译的《浴佛功德经》(也作《浴像功德经》)说浴佛有八大功德,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于所愿求;无不遂意,悉皆安隐,长辞八难。3、所求如意;4、亲眷安乐;8、速成正觉。....
2023-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