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空法师:你放下了吗
放下不是失去而是拥有, 有的人以为放下就是不管不顾。在做事过程中不做与事情本身无关的事情,边做事边觅心觅性,你尽心尽责做完事了,然后全部从心上放下,都不要执着了。然后放下知见,因为知见已经内化为你本有的智慧了,不是放弃修行。而是放下强行,不能用功过急、过猛、过度,比如你专心地观照每个念头,你要放下观照本身。否则观照就会制造障碍,又如你恳切地参话头,你要放下话头。再如你任心无住。....
2023-06-27

学佛究竟该有多少位师父
五种阿阇梨是依止、屏教、羯磨、十戒、 教读,便是轨范师,甚至仅有一位(十戒和尚可以兼为具足戒和尚)。依止阿阇梨及教读阿阇梨,屏教是具足戒时教授受戒仪规的,菩萨戒没有和尚,菩萨戒的和尚是本师佛,而非本师比丘法师。不得再有沙弥戒和尚,或已满十夏而仍未知道比丘(尼)律的轻重持犯与开遮者,则应随处请求十夏以上的善知识为依止师,除了依止师通常应以各寺寺主或上座为依止而外,应礼请教读师。....
2023-06-27

开过光的佛像一定有灵性吗
寺院新塑的佛菩萨像都会举行开光仪式。信众家中请佛像供奉,先选择开光。很多人请佛像挂件,先开光,没有开过光的佛像手串等是不灵验。以开过光为标准的佛像就灵验,那佛像灵验的标准是什么呢?佛教所说的有求必应是以善法至诚祈愿佛菩萨的加被,并不是说佛菩萨能满足你任何欲望。 那我们举行开光仪式的意义是什么呢?借助庄严的开光仪祈福仪式,践习佛菩萨的愿行,开光仪式中,主法法师有一系列的开光动作。....
2023-06-27

慧律法师:放下并非出家人专利
要如何修持呢,先放下“钱财统统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著于我相在念佛, 有时信徒反问我;在家要为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师父一样什么都放下呢。 我就解释给他听”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著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一个人常常看到别人缺点,他是活在他人行为污点当中; 有些信徒到寺庙拜佛、念佛的时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
2023-06-27

济群法师:缘起和无常
缘起和无常。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佛法对世界的认识“世间一切现象,相关条件败坏,现象也会随之消失。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根本找不到固定不变的实质。即使我们生活的山河大地,也是因缘的假相而已。往往会对世界有很多错误认识,觉得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期待我们拥有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都能天长地久。世间没有任何现象是永恒的。无常也是佛法的重要概念,以此破除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常见。....
2023-06-27

星云大师:门里与门外
放下,就会自在,则为人中天,是则常贫穷, 若悲在心中,----《正法念处经》, 门里门外。 云门禅师去参访汾阳无业禅师,到了道场正是薄暮时分,云门使劲敲门,好半天知客师父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抬起一脚正跨入门槛,知客师父出其不意用力关门!把脚压在里面了”好痛?云门禅师叫着”谁在喊痛呀“知客师父佯装不知,师父”你人在外面“怎么会痛呢,因为你把我的脚关在里面了” 知客师父一听“大喝一声。....
2023-06-27

仁炟法师:心灵的训练
增强定力,启迪智慧,转识成智。 文/仁炟法师, 没有受过训练的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被激怒,情绪起伏。虚荣、骄慢、瞋恨等等都很难控制,思想固执、僵化,束缚人们的思惟。不能开拓进取,心灵训练也是修行的一个重要部分,目的就是增强定力,去除烦恼,启迪智慧。转识成智 (p....
2023-06-27

绍云法师:参禅的下手方法
参禅的下手方法,要我跟师傅们讲讲禅堂的一些用功方法,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可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如果你参禅参到极点的工夫。对这些根本戒是丝毫不能违犯的,所想所做的究竟是违背因果。以其所悟的道理印证是否与佛所说的相符。不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悟了,开了悟的祖师们于是就各出手眼方法。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前是话头“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
2023-06-27

佛教知识问答:什么是四禅八定
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 色界四禅。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
2023-06-27

赵朴初答:什么叫做法师
问:什么叫做法师? 赵朴初答:法师(Dhammq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q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q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q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wakq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
2023-06-27

宗萨钦哲仁波切:2017年新年寄语
让我们恳求释迦牟尼佛帮助我们远离贪嗔痴“随着2016年步入尾声、2017年即将到来,随着猴年行将落幕而雄鸡即将报晓之际,我想向所有钦哲基金会的护持者、义工以及为我们祝福的人。致以我的感激与谢意,你们付出的大量努力、时间、精力,你们的慷慨布施与善愿,不只启迪了我们;也让我们成长茁壮,你们赋予我们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大幅地拓展基金会的护持工作。我希望向你们大家致上我的新年祈愿与祝福。....
2023-06-27

星云大师:跌倒的收获
跌倒的时候,要能认识障碍,勇敢站起;失意的时候,要能自我检讨,再次出发“ 有个”渔王,非常苦恼。就因为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一般:他常向人诉苦“我从儿子们刚懂事起就传授技术,怎么他们都比不上(p....
2023-06-27

常识:忏悔的几种方法
罪从心起将心忏,是则名为真忏悔。 1、以戒律门求忏悔:持戒可以灭罪, 2、以功德门求忏悔:以行善做功德,也是忏悔。 就是拜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或者万佛忏,三千佛忏、或者大乘经典,借着礼拜经典等忏悔业障。 4、以观想忏求忏悔:如此身心清净、自能灭罪。我们举行的慈悲施食就提到了通过观想地藏菩萨手中的摩尼宝珠, 5、以无生门求忏悔: 无生门就是从自性上认识罪业本空,罪业在相上讲。....
2023-06-27

无念是真的一念不起吗
《坛经》云:万法尽通,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六祖慧能大师《坛经》的主要宗旨“《六祖坛经》是目前唯一非佛说而称为经的汉文经典”也是世界佛经史上第一部非佛说的异国经典,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禅宗中的这个无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真的是一念不起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禅者独自在花园中静坐?突然闻到一阵芳香随着晚风徐徐飘来,他兴奋不已:....
2023-06-27

六根清净的六根指什么
什么是佛教说的六根呢?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六根是镜子。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鼻根所嗅的香臭。....
2023-06-27

佛经怎么摆放比较如法
佛弟子对待佛经,就应该像对待佛菩萨一样恭敬。 文/觉醒法师。 佛经是指佛像三藏(经、律、论)中的经藏。经藏通常是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于后世结集之经典。佛经是众生离苦得乐的指南。佛教徒也称之为经书法宝或法舍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读诵佛经还是放置佛经。都需要以一颗虔诚恭敬心对待。切不可把佛经当成一般书籍随意翻看、随意摆放、随意涂写(p....
2023-06-27

“四大皆空”是指哪四大
就是四大皆空嘛!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
2023-06-27

把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谁
非正式传入的更早:把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是谁: 答,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汉朝,非正式传入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续传过来,正式是指国家派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最初的两位法师。是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把佛教的法器、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为中国朝野所接受....
2023-06-27

在家居士生活中如何充实精神生活
怎样建设佛化家庭, 居家者应该懂得治家之法,必先从家庭着手。人在社会上生活有两大要素?怎样才能够充实精神和物质呢:感情是指父母、夫妻、姐妹、兄弟、子女等,所谓人生有三苦,若其中任何一方面感情上有所缺失。 i对父母要孝顺;孝是孝养,要供养物质身体上所需。事事不逆父母之意“继母欲食鲜鱼,在双亲前不敢称老,用种种方法去孝顺父母,这些亦只是世间的孝顺。真正的孝顺是自己道业上有成就“并劝父母。....
2023-06-27

圣严法师:为何要培养自己的柔软心
一颗柔软的心“是指把自我减低、减少、减轻,不在人际间架设心防,也不为自己设想,心胸全然敞开。凡是自我主见很深、自我中心很强的人,是不可能有柔软心的,而佛法所说的“事实上就是最彻底的柔软心,无心“的”心“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当我们放下这颗自我心时,才能真正变得柔软,否则别人多说你两句,立刻就会武装起来,变得有棱有角,不但无法心(p。....
2023-06-27

明一法师:初学坐禅调五事
所谓调饮食、调睡眠、调心、调身、调息,一定要知道如何来调整自己的身体, 我在调整身体方面不能说是专家,吃东西是保证体力的最关键部分。我常常看见边上的人因为身体状态跟不上而用不上功,一吃腿子准疼”这是因为打坐容易上火,上坐不是打妄想就是昏沉,为了避免腿子疼,感冒咳嗽是禅修中最麻烦的事,因为说话会伤精、气、神,一说话尤其说多了的时候是很伤精、气、神的。在禅修做功夫的过程中。....
2023-06-27

佛学常识:什么是禅七
是佛门中精进修行的一种仪规”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西域传道的高僧,但大都是严守戒律,便得乞食于人,或靠信徒之供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与制度文化之差异,隋唐以前的中国僧众,有些必须靠帝王、大臣们之信仰供养, 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便是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传至六祖以后,其中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创立丛林制度的。....
2023-06-27

达照法师:认清无常希望永存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对此产生自己的看法。确认这个世界就是无常的。就是说你对无常的理解一旦确定成为你的人生观,你就确实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相都是无常变化的。 我们常常一想到人生无常,也没有一个人能陪你死,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这个世界的快乐和痛苦,想求一个人理解你。也没有人能理解你死亡之前的那种孤独,在这样的一个变化无常、孤独的世界上生活。就会让人很难过、伤心落泪。无常是不是真的那么糟糕呢。....
2023-06-27

可以在经书上画重点吗
佛经那么讲的那么好,可不可以在经书上画重点吗? 有些人听说禅宗慧能大师一闻《金刚经》便开悟,或听闻太虚大师阅藏开悟。便也想深入经藏“但是面对种种”护经,的规矩。却也使很多人手足无措;例如经书脏了、破了该怎样处理才如法(p....
2023-06-27

明一法师:赵州这杯茶
饱餐明月更无渣,就和我自己以前用功的情景联系上了,这个偈子完全是描写衲子在禅堂里用功的情景,正好吃胡饼和赵州茶,而在坐参禅用功的衲子正是被称作为作家或将要成为作家的人,禅堂里面用功很累很辛苦,功夫用了一段时间后偷心就起来了。用功的衲子就会又累又困。越来越感觉功夫没有味道,这时候吃块饼喝杯茶,有了精神了就赶紧用功;告诉他们仔细再嚼嚼功夫。....
2023-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