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公上人:观世音菩萨普陀入定的修法

普陀山的盘陀石有四个字:  念佛要念到心清净,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才能够生西方,生到西方永不退转。一生可以成办这个道业成就,可以见佛了生死,再回来娑婆,教化众生,我们修行人不管修那一种行;这个心里是不是惺惺,  普陀山的盘陀石有四个字,一个是惺惺;惺惺散乱非,寂寂无记非。修行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修行人,这两种是修行人最大的毛病,道业不成就。自己也不能得到轻安,不要被妄念所转。....
2023-06-27
悟公上人:观世音菩萨普陀入定的修法

为什么要诵经忏悔念佛

为什么要诵经、忏悔、念佛?佛力是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拜忏、诵经、念佛最重要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佛力!我们拜忏、诵经、念佛,依靠的就是佛力!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就是因果,依照的《礼佛大忏悔文》是佛教寺院早晚功课里的一部分,念阿弥陀佛是净土提倡的; 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依据地藏菩萨的力量,化解我们过去因为不懂因果,违背因果而造成的恶业,进一步地学习因果, 拜忏是认识自己的错误”....
2023-06-27
为什么要诵经忏悔念佛

如瑞法师:揭开生命的面纱

  凡是有思想的人可能都会思惟?我们的生命现象到底是怎样出现的,但父母没有生我之前还有没有一个我,还会不会有一个延续的我存在,我怎么知道你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呢”只要有死的问题存在,就应该有宗教的存在?到底人死以后还有没有,可能就是现在去争名夺利都没有关系,生命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不是有一个什么在创造,是不是能够创造好人:是不是能够不要创造那些不好的人来欺负好人。....
2023-06-27
如瑞法师:揭开生命的面纱

济群法师:解脱当下即是

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这些贪心引发的负面情绪也各不相同,有的会带来焦虑,有的会带来恐惧,有的会带来孤独。而是面对不同境界的本能反应,那只是我们不懂得心的运作规律。却常常在痛苦到来时沉溺其中。即使当下再强烈,这是心灵天空的一个念头,当我们把心投向对念头的执著时,会觉得这种痛苦越来越大。进而成为心灵世界的主导——从一念爱心变成强大的爱心。....
2023-06-27
济群法师:解脱当下即是

智敏上师:真正的成佛之因

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什么叫菩提心也不懂”我们密宗也必须要修这个法,没有菩提心,显教里面成不了大乘。密法里面更谈不上金刚乘,密法是大乘里面特殊的一种,好像这样子就是发了菩提心了。我们说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且说世俗菩提心,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无上最胜菩提心“菩提心就生起了“而生起菩提心的各种必须的因缘。那幺菩提心怎样才能生起来呢,修净土法门也好。....
2023-06-27
智敏上师:真正的成佛之因

界诠法师: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无非使我们本具的心性凸显出来,本能的自性发挥作用。学习佛法,认知佛法到依法修行,我们用种种方法、办法来对治烦恼。常常去掉或者说放弃一种执着,而又捡起另一种执着,把捉自己的成见,自己认为很好的一些蠢笨看法,牢牢把持不放,依然没有脱离生死的范畴。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哪种执着都一样。自以为很好也是执着,也是烦恼。因为众生的心性、自性,了无一法可得,有得终究是非法。恼于众生。....
2023-06-27
界诠法师: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诵经超度对轮回有没有影响

诵经超度对轮回有没有影响?  既然轮回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他诵经超荐有功效吗?  根据《地藏经》的说法:诵经的功德,亡者能够得到二三分,储备一些功德资粮,才劳驾别人为我们诵经超度,功德毕竟有限。  诵经、超荐对于亡者究竟有什么贡献呢?诵经好像依仗达官显贵的亲戚,彷佛出门旅行需要持带身份证、护照一样,诵经的功德让我们方便往生诸佛国土。众生顽强如磐石的罪业之身,透过诵经功德的慈航普渡。....
2023-06-27
诵经超度对轮回有没有影响

佛经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从经题我们还能大概判断佛经的派别:大多能从经题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经典:无法从经题文字上看出内涵的佛教经典,相传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他的弟子将他的言教写成巴利文的佛经,佛教徒就将巴利文佛经用梵文重新编写,中国的僧众所用的汉文佛经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译而来,汉文佛经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我们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不可增删。在梵文佛经的翻译中。....
2023-06-27
佛经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正慈法师:修持诵念药师佛有什么好处

  二、能修持各种善法,迅速得正觉成佛,  三、能解脱众生的苦恼,令信者聪明,恒常求无上佛法。并能随愿往生佛国,  四、令众生起慈悲心,  五、若有信者受持戒行,得闻药师佛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指示道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及弥勒菩萨,药师佛必能令这等病苦灾害消除。所求愿满,  七、若供养药师佛者,若至诚供养”药师佛“....
2023-06-27
正慈法师:修持诵念药师佛有什么好处

宣化上人:水清月自现

就应该停止一切妄念。无法看见水底,水澄清了才能见到水底。  我们日常的思想常充满各种杂念,就这样糊里糊涂得被尘埃遮盖,因为心里太昏沉,认不清楚邪与正,人在糊里糊涂过日子,自己还不觉有什么不对。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有妄想,忘想杂念都来了。所以你才知道有妄想。其实在没有打坐之前,所以你以为没有妄想。打坐不要怕有妄想,就怕不知道是妄想,不认识它是妄想的境界并随它而转。智慧就会现出,月光就不能现出。....
2023-06-27
宣化上人:水清月自现

你可知六字真言的含义

随身带上经过加持的、印有六字真言的佛物,更能获得佛法的加持。那么您是否知道六字真言都代表着什么呢,念诵六字真言?它不仅是藏传佛教密宗的祈祷心语,长寿的人不仅每天一有空便念此咒语,甚至在劳作中也念次咒,以求佛法加持,  呢 消除贪欲,  叭 消除愚痴,  吽 消除瞋恨。是所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身、语、意。  (嘛呢) 表示宝部心,向它祈求自然会得到精神需求和各种物质财富。....
2023-06-27
你可知六字真言的含义

僧人为何要敲打木鱼念经

经常会看到出家人敲打木鱼念经:很多人会赞美木鱼的声音好听,  第一、有精进的意义,提醒大家惜时惜阴、努力用功,可以改造自己懈怠因循的毛病,都要效法木鱼精进的精神:我们的心经常处在妄念里,想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境,透过木鱼的声音,可以把散乱的心、妄想的念头找回来,也会让诵经的人起心动念,那诵经的声音,就会悦耳好听,  第四、有摄心的意义。我们的心很容易胡思乱想:如何把这颗动荡不停的心。....
2023-06-27
僧人为何要敲打木鱼念经

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在极乐世界吗

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在极乐世界吗?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有的说是在极乐世界,  传喜法师开示:就没有生灭的这样低级的生命状态了,他已经进入到不生不灭佛的状态。但是他证得了佛的功德,那个时候就已经不生不灭了。佛示现了涅槃,涅槃的意思就叫不生不灭。我们众生现在看不见,不是说佛不在,所以涅槃有这样一个含义。释迦牟尼佛没有出生在中国呢,在我们佛教经典当中,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中?许多大师都被尊为是东方的释迦文。....
2023-06-27
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在极乐世界吗

星云大师:机会在哪里

甲大臣为国王所喜。乙大臣却常受国王的呵斥与厌恶,乙大臣起初甚为不解,发现原来每当国王咳嗽吐痰后,甲大臣立刻用脚将痰擦拭干净。乙大臣也想如法炮制,但是每次总被甲大臣抢先一步。后来他想到一个可以捷足先登的办法。以为必然可以抢到先机,想要吐痰,乙大臣见机不可失,赶紧对准国王的嘴边踢去,以便抢在甲大臣之前擦到痰。哪知竟然将国王的牙齿全给踢掉了,他就可以抢先甲大臣一步拭到痰,这是乙大臣不懂得如何掌握机会。....
2023-06-27
星云大师:机会在哪里

佛教为何称别人为“施主”

佛教对布施者敬称“即檀越。佛教对布施者的敬称。指施舍财物给佛寺的人,梵文音为陀那钵底”又作布施家,即施予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首先看一看施主惠施的五功德?不怀惭愧,(三)受众人敬仰;为天所敬或生人中,(五)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漏尽(佛教徒称烦恼为漏),的称呼就是晨钟暮鼓般警醒着你要做到五事“僧人称你为。施主,也不是非得让你布施东西“一次修寺、建像、印经、四事供养等的倡导者。....
2023-06-27

佛教知识问答:什么是经律论

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  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是,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
2023-06-27
佛教知识问答:什么是经律论

圣严法师: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未必真的有福“种瓜未必会得瓜,种豆未必一定得豆?因为如果那颗瓜子本身都没有成熟,不种瓜怎么可能有瓜可得,所以看到别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车好、穿的衣服好、社会地位高。其实这只是在享福。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福的人,不要把福报享尽,很多人都不知道惜福;而是希望吃到更贵的东西,知道自己的福报有限。  我在美国刚刚开始开辟道场的时候非常穷,没有房子,租来的房子里什么也没有,连碗筷锅盘都没有。....
2023-06-27
圣严法师: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参访寺院要记住的九个注意事项

参访寺院注意事项,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注意以下九个问题,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时。未经寺内执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对僧尼称呼“习惯上可称法师或师太,不能问僧尼的尊姓大名。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由师父赐予法名,问僧尼名字时。恭敬师父不敢直接称名?寺院的钟、鼓等法器。寺院的钟鼓是则是唤醒蒙昧众生的神圣法器。....
2023-06-27
参访寺院要记住的九个注意事项

常识:什么是僧俗四众

比丘、比丘尼为出家众,优婆塞、优婆夷为在家众,佛教按照年龄、性别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把信徒们区分为四种人,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女性佛教信徒。相传佛教中最早的比丘尼是释迦牟尼的姨母,后来女子出家为尼成为佛教中较普遍的现象。....
2023-06-27
常识:什么是僧俗四众

常识:芥子如何纳须弥

在佛教中是形容物质最小与最大的两个单位,这是不钻牛角尖的说法,因为如果硬说要物质的最小。经典里面还有微尘与极微尘等等,芥子已经充分表达了它的小,或者比极微尘更具形象的给人以物质概念。是我在学习天台的时候看到的句子,觉得芥子纳须弥,具有某种变幻的、捉摸不透的、并且朗朗上口的特质,正好符合初学天台云雾中观山峰的美感,  再次聊起芥子纳须弥,晒太阳嗑瓜子是国民冬季第一娱乐活动,一颗瓜子等于几颗芥子呢。....
2023-06-27
常识:芥子如何纳须弥

佛教基本礼仪:入寺须知

佛教基本礼仪:入寺须知,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2023-06-27
佛教基本礼仪:入寺须知

觉醒法师:如何培养学佛的正见

如何培养学佛的正见?  ,  人生诸苦总是如影随行,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离苦得乐。求得究竟的解脱,而持有正确的观念和见解是修行的首要前提。也是佛教实践法门的基础,因为正见是远离邪见的正观。蕴涵了世间的智慧....
2023-06-27
觉醒法师:如何培养学佛的正见

四弘誓愿是什么及应如何理解

应如何理解?四弘誓愿是: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要破几分,才能进入第三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如果学佛一开始就广学多闻,那是颠倒了;这是没听从佛陀的教诲。第四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童子最后一参,参访普贤菩萨请问佛道如何成就?....
2023-06-27
四弘誓愿是什么及应如何理解

虚云老和尚:脚踏实地的修行

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世法佛法都是一样。世法是用,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真俗二谛。戒定慧体用都得;  昔有僧问赵州。你问哪个道:请参究参究?会过来的处处都是佛法、不明白就滞在名相上:与俗人何异”古人说”性地常开智慧花。修行人把心田里的无明草薅了,无明草就不长了,答在问处;我们心不在道。礼佛看话头,就落在无事甲里,坐却白云宗不妙,不烦恼、不生心动念,若无把握而被境转。....
2023-06-27
虚云老和尚:脚踏实地的修行

亲人命终时记住这3点可助其往生

记住这3点可助其往生:善巧开导安慰:  世间最可惨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  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及诸眷属,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何能名焉;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遇此因缘,悉举行焉。善巧开导安慰。....
2023-06-27
亲人命终时记住这3点可助其往生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