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偈与“武则天”的传奇故事
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武则天因体会经义的玄妙希有,实叉难陀法师在西域是非常有声望,因体会佛法的高妙稀有,这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开经偈“ 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没有甚么可以比得上或高得上那么深奥不可测及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
2023-06-27

乘宗法师:悲心的价值
美国发生一起校园枪击案,一个似乎有精神病的年轻人到校园枪杀了很多小朋友。说这个凶手的精神有多分裂、精神病多恐怖等等。似乎已经没有其他事情值得报导,餐厅里的电视正播着一个佛教团体办的大爱电视台,身为佛教背景创办的电视台?这只会让社会大众越来越人心惶惶。一起为这些罹难的小朋友祷告:请各位也一起为这个凶手祷告,也请大家为凶手的家人祷告,一个苦难事情的发生,不一定要活在怨恨和恐惧中。....
2023-06-27

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
出家的条件、程序和仪式是怎样的:成为正式的出家修行者,除了信奉佛教、真心愿意皈依佛门之外:出家前要摆脱人的所有社会属性。尤其是犯过重罪的人是被禁止出家的。一个人只有正式受过戒了才能获得真正的僧人资格。汉传佛教的僧人一般要受三次戒: 第二次受比丘戒是成为一名正式僧人的根本戒律。受戒者必须年满20岁,授戒仪式上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主持和尚和证明人,七证则是七位受过比丘戒的僧人在旁为证。....
2023-06-27

济群法师:让理解成为定解
由无明建立的错误认识, 我们对法义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佛法能不能用得起来,首先取决于理论层面的理解是否完整、准确、透彻。才能在现实层面去对照、检验并接受,有关于无常的理论,也有关于无常的事实,都要到现实中去反复观察,现实到底是不是无常的?讲人生是苦,现实到底是不是苦的?现实中到底是不是有这样两种面向,才能把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 我们是充满迷惑烦恼的凡夫。所有的痛苦、轮回、颠倒。....
2023-06-27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西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由于在此一百二十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
2023-06-27

延参法师:学会和往事告别
和往事告别需要一种洒脱的决绝,不要在拖泥带水中延长痛苦的时间,这更是一种内心豁达的历练。 既然内心要面对未来,时光会把一切都改变,走在这生活的逆境中,不能让它成为生活的主流之念, 生活需要一些执着,在于让生活更美好,坚持着走过这一趟风雨中对美好的追求,随着时光送远那些往事,回归内心的这种从容,又不能告别又不能送远,人生下下策。没有完美的人生,也很难有完美的过往,曾经有过崩溃绝望。....
2023-06-27

觉醒法师:重启人生
阿弥陀佛,佛菩萨保佑……? — 电脑死机了!轻轻按一下关机键重启就能解决,我们面对很多因缘不具足的事情时,不妨告诉自己。尝试放下,就如同重启电脑一般,放下并非放弃“生活的重启,让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很多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禅从来都是自然而然,顺应因缘、不去强求,也不寄希望于外在。诸佛菩萨加持的,是我们精进勇猛的那颗心。因此,当我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时,就会生焕发出智慧与力量。....
2023-06-27

什么是十三难事十六轻遮
指的是俗人出家时要符合的条件,俗人出家虽然有许多条件“是指受戒者作过不能受戒的恶事,指曾受具足戒但又犯了四根本戒的。指的是未受比丘戒却谎称自己是比丘的恶行;原来信奉外道;之后又返归外道,是指鬼怪变化为人形者; 12、畜生变化为人形的; 2、不知道自己跟从的受戒和尚的名字者不度。 4、不具备三衣者不度; 7、身上还有债务者不度;还没有解除人身依附关系者不度;还没有辞职者不度;....
2023-06-27

过午不食的“午”是几点
过午不食的“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佛陀为在家居士种下出世解脱之因而慈悲开设,一日一夜受八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希望大家多去寺院受持,八关斋戒“才能正确持戒,与五戒相比,五戒要求是,不邪淫。礼请出家僧人传授,若所在地没有僧人或清净道场。....
2023-06-27

觉醒法师:你我皆凡人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愿心中的佛光,能够照亮这一条“(p....
2023-06-27

弥勒佛在佛教中的地位
恭迎弥勒菩萨圣诞, 弥勒佛(佛教解释),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意译为慈氏,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弥勒佛、布袋和尚(即大肚弥勒)、布袋罗汉并非同一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最后没有人能胜过弥勒佛,弥勒也会成就如来。....
2023-06-27

佛的十大称号你知道多少
佛的十大称号,你知道多少? 佛有十个名号,呢?就好像我们人有个名字,然后又有个别号,名字是自己尊长所用,别号是一般(p....
2023-06-27

延参法师:生命的行程单
延参法师, 有些人说,我活得很累。活得很辛苦,也有人说,我活得很伤感。我活得很曲折,不管你活得怎么样,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不管你活得多么伤感,不管你活得多么悲哀,多么凄惨,能活下去。不就挺好吗, 生活就这么简单,人世间悲欢离合(p....
2023-06-27

佛教中的“菩萨”有何含义
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菩萨;便是觉有情,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分,众生要成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
2023-06-27

憨山大师:信解行证
即心即佛,见得彻了为便。以待夫识乾自得耶?以求妙悟耶?信得即心即佛及,岂有但以信字便为了彻耶?是则悟后正好修行。乃能有力净除恶习。所云疑情参究等,悟后消业,与未悟时工夫,夫祖位甚深,洞山必令尽识,此解悟之解,一解便彻自心,不存知解,岂可称为祖师耶?所谓初发心时,若学解为见地,何故宗门不许看教?解为见地,或祖师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处,谓依地作解。今古人所贵见地者,然义路是宿习,宿习难消。....
2023-06-27

圣严法师:无常与无我
无常就是由少小而变成衰老。年轻人可能不觉得生命的过程是痛苦的。就有一天的不舒服在病中过去,还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五蕴炽盛苦。加起来便成人生的八苦,‘求不得苦’是因所求的对象在变化, ‘怨憎会苦’是不是也是无常,如果从无始以来彼此互相没有关系,便造成了造恶业、受苦报的一生又一生, 如若能够觉悟万法无常的话,如果已经观察到、理解到世间所有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知道是无常。....
2023-06-27

“如是我闻”是什么意思
在几乎每部佛经的开头我们都能见到这四个字。指的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听得最多。佛陀35岁成道时“阿难刚出世”阿难出家为僧后,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在侍奉佛陀的岁月里,阿难尊者跟随佛陀身后,所以佛陀宣讲的佛法,阿难听得最多、也记得最深刻, 佛陀在行将涅槃的时候,阿难向佛陀请教了四个问题,第四、佛陀涅槃后?佛陀一一进行了回答,有一人依戒律修行,有百人、千人、万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
2023-06-27

延参法师:生命需要温暖地呵护
生命需要温暖地呵护, 现在年轻人普遍感觉到生活压力很大,把人生活出了许许多多的悲哀,青春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青春需要更多的去锤炼,需要一种支撑社会向前的真实信念。活得再痛苦。传递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而是活出生活的正能量,不要把人生活成一种悲观情绪的盲从,自己应该去寻找人生的价值。而应该活回内心的反思,活出祝福社会,和社会温暖相伴同行的人生美好向前, 一个人的内心需要正能量。....
2023-06-27

受了五戒一定要吃素吗
摄取能量的途径也会改变: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在坐的很多佛教知识丰富的人都会知道,受五戒不是一定要吃素的:因为受五戒里讲的第一条,他并不是说一定要不吃众生“我一定要找一个非常高级的素食店,我们吃肉不单单属于低级能量,这种能量的负面性是非常大的。摄取能量的途径也会改变。摄取能量不是一定要用嘴吃的。三天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甚至让你忘记了你的嘴在吃什么,最根本摄取能量的器官是大脑。....
2023-06-27

对动物念往生咒有用吗
往生咒:顶礼师父,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念很多往生咒回向给这些被杀的众生?请问有用吗: 传喜法师开示,念总比不念好,我们人间在庆祝快乐的时候。其他的众生末日就来临了,如果我们现在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修行已经好到一定程度,甚至对着一个动物的尸体念往生咒,我们念往生咒就可以负责超度,我们只能仰仗咒的力量,有去除这些动物痛苦的功德,也有可能你很虔诚、很虔诚,这个功德它会得到。....
2023-06-27

佛教徒为何要每日诵经
不可不知诵经背后的两重含义: 第二是将诵经当作代佛说法的神圣使命,佛法的主要对象是人,六道众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数的傍生或畜生(动物)。也能信受佛法,或在无人听懂所诵的经义之处,就有异类的天、神、鬼、畜。来听我们诵经,天、神、鬼三类的众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们诵经之时,即能感应它们来听经,若你为你亡故的亲友做佛事诵经,你那亲友的亡灵,必定会如期前往听经。....
2023-06-27

在家居士外出应注意哪些
在家居士外出应注意哪些: ---------摘自《佛教仪规入门》第十一讲,若有事出外,不得一边走一边吃东西,不得男女并肩行或同坐,若过酒店、屠家、赌场、巷弄及树下时不随便坐。更不讲三宝过失,人家失意的事要同情。不可悦、乐、庆、快或讲得意话“行、住、坐、卧,喻行路时身体不会摆来摆去。不好赶热闹,姿态端严轻移步,树摇叶落。人摇福薄:要注意椅只坐七分(打坐是,不蹲腿不交足或数起数落及摇动。....
2023-06-27

星云大师:生死的意义
就会面对生死。人也不是父母生养我们才有生命,因此禅师一生参究‘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来找寻生死的答案。生命还是会流传下去,生命之火不曾熄灭。生死的现象有很多种意义, 第一、身体上的生死:都在不断的生死。这个身体是不断的生生死死, 第二、苦难上的生死:来到人间承受苦难的业报,在面对苦难的生死,就能超越苦难的生死。如果能够把一个无明想通,这就是一种思想上的生死。这些都是思想上生死的超越。....
2023-06-27

圣严法师:提起与放下
提得起。放得下, 现今社会到处有着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动的缘故,当我们的身体在跟著社会脉动而在动的时候,还要保持心不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如何能在动中取静,一方面须有正确观念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踏实的修行工夫以下我们就来谈如何‘提得起....
2023-06-27

《大悲咒》的十种深意
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有10种深意: [经典原文]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p....
2023-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