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积累资粮的方法最为殊胜
何为积资粮最殊胜方法:哪一个积累资粮的方法最为殊胜:冈波巴尊者问上师米拉日巴尊者“积累资粮的方法,究竟是哪一个最殊胜、最无上?尊者回答说”密集金刚和金刚四座等续部中都说:‘供养三世一切佛“供养上师的功德最大。是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那还有没有比这更高深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呢。尊者言”比供养上师更大的功德“就是依教奉行?依靠上师所传的口诀如理如实修持”如此则功德更大:对上师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
2023-06-26

虚云老和尚:参禅与念佛是一件事
参禅与念佛是一件事,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死抱著一句话头参去,与念佛人功夫熟处。佛如众生如,末法众生障深慧浅,惟依持名念佛法门。惟念佛须摄心观照,是为无上深妙禅”禅者净土之禅“赵州禅师说的。就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参禅、念佛、看经、礼拜?佛说一切法”别无圣解。自心是佛。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若能凡圣双忘;则见自心是佛。....
2023-06-26

纯一法师:经书有字禅无字
禅宗的重要法门是不立文字,才使得远公大师开悟“菩提、烦恼原来是没有分别的,达摩祖师亲自来到中国传法,梁武帝拿自己造寺、布施、设斋等问祖师,达摩祖师认为梁武帝,达摩祖师答道, 达摩祖师遇到神光法师讲经。法师讲经讲得天女散花“达摩祖师问神光法师。神光法师反问道,印度没有讲佛经的吗。达摩祖师回答道,我们印度讲的是无字真经?如何能教人了悟生死,神光法师恼羞成怒。神光法师遇阎罗请师喝茶?....
2023-06-26

为何恭敬是入道之窍诀
为何恭敬是入道之窍诀。此第三科恭敬与谦谨“你说恭敬“所以说我们很多人说要恭敬三宝得福。他要恭敬三宝,他恭敬的这个表面上做一套,这个恭敬也是假的,实际上幷不恭敬,不知道这个法宝是我们出生死苦海、登涅槃的一个宝贝,很恭敬,也是接待他——他是我们出家人说是后辈了。他说老法师你念《华严经》功德无边。 这个老法师听了心里一震,他说我念经很恭敬, 我们说看书横起看、摆起看,你想一想你感什么果报。....
2023-06-26

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佛教的忏悔是在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佛教中的”忏悔?真的有用吗: 圣严法师答,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相信,除了重大的如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妄称自己是圣人)等的已遂罪,必须随业受报之外,其他的未遂罪,以及过失犯戒与威仪犯戒等罪业。均可依照佛所规定的方法忏悔,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是在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
2023-06-26

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
凡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就属于,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 济群法师答?在佛法中:就是真实、正确的“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如果这一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误的。是非,还可以从道德角度来评判,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是”凡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就属于,非。....
2023-06-26

净慧长老:理悟和事修
也懂得很多的道理,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根本没有挪窝,有眼睛没有腿。比喻有理论没有实践,这种人往往把佛法的道理讲得一套又一套,修行的理路也懂得一点,或者想做又下不了决心,比喻对佛法的道理、修行的要领并不十分了解,只知道跟着人从形式上去念经拜佛。这种人修行只不过是盲修瞎炼而已。因为他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修,修行的路途当中有那些问题。也重视禅定等实修,好比眼睛和腿,戒律是两条腿“....
2023-06-26

大安法师:放生的意义
大安法师:放生的意义:放生的意义及其事项?怎样做如理如法,戒杀和放生并举不可偏废?放生的意义主要是,真正对水陆空众生生出怜悯心,在它们即将死亡的时候,救其一命;并放生到合适的环境中去,第二。通过放生行为传达佛教的一种慈悲心, 现代人由于竞争压力缺乏对动物的(p....
2023-06-26

明贤法师:信仰不能被消费
过分简单地看待佛教的生存状态,有时在没能了解和学习佛教教义的情况下,盲目推动不能适应大众需求的宗教事务,盲目失当地拥随、比附自己感到新鲜的社会知识。从而使佛法逐渐被生硬地贱卖“为核心的佛法所做出的期许“往往是不符合佛教本色的慈悲的”有人热望佛教充当慈善家的角色来向社会施钱,有人又希望佛教承担道义的角色来诠释责任。 这就是佛教或主动、或被动被贱卖的一个现实情况。....
2023-06-26

清明节怎样做才对已故亲人最有利
清明时节佛弟子怎样做才对已故亲人最有利?清明并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佛教里没有清明这个节日。在清明节如何如法祭奠过世亲人“祭奠超度亡者“那么每一天都可以当做清明来过”因为我们只要把每天所作修行功课的功德回向给亡者就可以了,至于是否扫墓、烧纸、是否上供品、是否燃香。最能利益亡者的莫过于按照佛教的方法,将所修的功德为亡者做回向。这是最能直接利益亡者的事情。....
2023-06-26

智敏上师: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是开悟
般若从种子变成现行慧是开悟“闻、思、修,听了之后就要思惟,所谓思惟修。思惟之后,再进一步就是入定去观察修了,如修不净观而得定后, 学(闻思)是为修指引方向,就是把我们闻(思)的法。我们说修?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嘛,如果我们学(闻思)的是一点点,一点点的闻慧,努力修止观,甚至什么佛法都不学,成佛的法全部都会悟出来了,如是修所成慧。以其修慧从修成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
2023-06-26

佛像所体现的灵性智慧
佛像所体现的灵性智慧。它们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有很多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而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理,对佛教在教育上的艺术特性了解了,便不会把佛教当作神教, 佛、菩萨造像的配置可以释解如下,一切菩萨、罗汉代表修德,德性虽有而不能显现,所以德性的显现要靠修德“菩萨”因此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或罗汉)”这一尊佛代表。....
2023-06-26

延参法师:读书的忠告
读书的忠告,恰是少年读书时,别因为读书太少。 六、读书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信心与启迪。读书就是对生活最好的丰富,读书并且实践。才是生活的知行合一。 十一、读书启迪生活积极创造的意义, 十三、读书不是对美好生活的仰望。是对幸福人生的朴素实践, 十四、生活的艰辛自不待言。读书才能更超然的了解生活。 十五、读书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办法,读书能让心地更坦然, 十七、读书是对人生的自强不息。....
2023-06-26

一诚长老: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坦荡
因而跟随佛陀出家行道,不如带比丘们前往故居迦兰陀村乞食,也可使我的族人趁此因缘行布施,须提那子的母亲听说儿子带着比丘们还归本村,你祖父及你父亲所留下来的家财无量“好好地守护、爱惜我们的家财,儿子始终不肯还俗,回到家里告诉媳妇。媳妇自知月水时至。须提那子不知、不见欲秽“便捉住媳妇的手臂, 须提那子犯了恶事”其他的比丘见了问他。做了什么事都讲给比丘听,比丘们就将这个因缘一五一十地告白世尊。....
2023-06-26

学佛一定要在寺庙皈依三宝吗
而是学佛的开始:学佛一定要在寺庙皈依三宝吗,弟子没有去寺庙皈依三宝?是否心皈依三宝也可以:佛、法、僧,寺院是出家众修行的场所。皈依仪式好比入学典礼,而是学佛的开始。皈依后也应常常到寺里诵经礼佛、培福养慧, 说自己皈依三宝,源于对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在心中像发愿似的皈依,是不是也算是破戒?皈依与受戒是不同的,若破了皈依体,再重受皈依:而有的人作恶欺骗却好运连连顺风顺水呢:....
2023-06-26

初触佛门应该学哪些经
初触佛门应该学哪些经?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接着学《心经》、《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末学不知这几部经是否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佛经的大旨?了解因果业报; 3、读诵《父母恩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受戒、学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学会在生活中持戒。 以上经典等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地在现实中受用佛法的教理,再学《地藏经》。....
2023-06-26

为何说八关斋戒是了生脱死的门径
为何说八关斋戒是了生脱死的门径,是指在家的三皈五戒,不受三皈五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是指八戒与《梵网》、《璎珞》之菩萨戒,这两种戒是在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梵语波罗提木叉),同样可以直接来受八戒与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则仍为渐次戒),因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摄入了沙弥十戒的大部。沙弥戒之前。过中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绝对不是等于吃素)”八关戒斋与沙弥十戒的最大区别。....
2023-06-26

详解佛教僧服“海青”
详解佛教僧服“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圆领方襟,吴中称衣之广袖者为“今亦称僧衣曰。另据星云大师所著《无声息的歌唱》解释说。其状类似衫之大袖:它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满服,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不得披搭袈裟;为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之主法者所穿;....
2023-06-26

星云大师:人类最大的愚痴是不相信轮回
人类最大的愚痴是不相信轮回,这是迷的断灭见,会有来生,当然还会再来做人, 人死了以后没有来生的断见,和人死了以后一定会做人的常见;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行善的人间、天上,行恶的地狱、恶鬼、畜生。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在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具足下,人的一生穷通寿夭,世界有成、住、坏、空,心念有生、住、异、灭。人生有生、老、病、死,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欲知人有没有来生。....
2023-06-26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啥
长行里面有偈颂;比如说大家读过《普贤行愿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佛有一类经典专门讲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第三种是对弟子授未来成佛之记,佛讲法通常有请而说的,讲极乐世界的事情比较深奥,故此佛不请而说,佛说法要有待因缘的,舍利弗再三请佛说法,那佛才说;第三种因事说法。本事是说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佛讲法他总是爱打瞌睡,佛有一次讲法他又打瞌睡了,他说实在想睡。....
2023-06-26

恭敬写经的要求是什么
恭敬写经的要求是什么。见其字体工整。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于选佛场中。可得状元,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鲜 《印光法师文钞全集》增广....
2023-06-26

佛教常识:为何要回向
拜佛、诵经和抄经都是在修福德、做功德,回向的回就是回转,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正向菩提,回向为大利。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有大利益”以修习净土法门为例?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此外诵经功德回向,诵经者自得七分” 要是没有养成及时回向众生的习惯,虽然自己也有功德和福报, 回向给众生之后,个人的功德会不会没有了,口中诵念利益众生,只有学习普贤菩萨那样。....
2023-06-26

宗舜法师:清明三问
宗舜法师:清明三问,不论是否信仰佛教,大家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疑问困惑,今择其最常见者三条。从佛教角度进行解答:即?一、人死一定变鬼吗?二、佛教祭祀鬼神吗?三、祭奠先人可以烧纸吗, 说到清明节“大家都会想起一个词——”慎终追远。《论语....
2023-06-26

观自在和观世音是同一个菩萨吗
观自在和观世音菩萨这两个圣号是同一个菩萨“ 文/明向大和尚”观自在”中修行的一个方法“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中自利,以这种方式来命名的。观自在菩萨跟观世音菩萨实际上是一个人” 观世音菩萨是,果。上利他实际上与观自在菩萨是同一个的菩萨在《法华经....
2023-06-26

净慧长老: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经历了种种的磨难、种种的痛苦。才会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修行首先要战胜自己心胸狭窄的关卡、畏首畏尾的关卡,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别心、贪图安逸享受的心能够战胜得了。修行就一定会一往直前, 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
2023-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