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见地透彻者必能认真持戒“正是说明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才能正确理解戒律,每条戒的制定都有相关缘起,我们学修戒律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条文的了解,而是要从制戒的缘起及意义中认识佛陀制戒的精神,方能对戒律有全面认识, 关于持戒的正见。首先要正确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是持戒修行必须具备的正见,还要正见缘起因果。....
2023-06-26
星云大师:无常的可贵
‘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为不解无常的真义,所谓‘无常苦空,无常乐有’,没有生灭,所以无常变化就很可贵,无常可以变好,无常也可以变坏,让人会珍惜因缘,兴起了无常的感受,不禁感受到无常的可贵,这都是无常的可贵之处, 因为无常,因为世事无常,甚至身体健康也都是生灭无常,反而要以无常为戒,因此古来多少文人雅士莫不为文作赋感悟无常,不禁令人生起了无常之感,不禁令人生起悲壮牺牲的雄心。....
2023-06-26
迷悟的根本是四圣谛吗
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四谛是迷悟之本,情与无情悉皆为苦,不外我与物、我与人、我与身、我与心、我与欲、我与见、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以智慧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
2023-06-26
为何当下即是觉悟道场
为何当下即是觉悟道场, 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 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就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这么久以来你找到了吗?你想从哪里去找呢: 佛教里有一首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首偈子说的是”....
2023-06-26
为什么佛菩萨都不穿鞋子
为什么佛菩萨都不穿鞋子, 佛不着履:使行者少欲,现足下轮,令人见之欢喜,见地有虫蚁故,地有生草故,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止佛行, 佛行地高下皆(p....
2023-06-26
观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观世音菩萨闻熏闻修,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菩萨则观其称念音声,众生执着知见,而菩萨则能旋转知见。复归自性之真知真见,内见觉之火既息,虚明湛寂,菩萨能够旋转观听,是大士以自证之力加被众生,使众生之果报水、恶业水、烦恼水,灭除九界妄水,若众生法自在,菩萨观机逗教为菩萨众生说辩才被逗设使众生入于罗剎鬼国,菩萨六根既皆消灭。菩萨以此不动不坏的根本加被众生,菩萨闻熏功深。....
2023-06-26
证严法师:愚人的拐杖
愚人的拐杖,究竟是带着贪瞋痴的恶业?其中有一位家仆为人憨直,这群家仆之中就属他最傻,长者很生气地骂了他一顿。然后将一支拐杖给这位憨直的家仆:如果你遇到比你更傻的人。 家仆接了拐杖后很难过地想着?‘我真的像主人所讲的那么傻吗,世界上难道没有比我更傻的人可以来承接这支拐杖:他每天拿着拐杖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傻呢。也就傻傻地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长者突然病危躺在床上。....
2023-06-26
法藏法师:如何理解一切唯心造
如何理解一切唯心造“但大乘佛教的思想“ 在传统大乘教理中,心、物二元并非是对立的,我们并非否定人类的‘物质性’努力,并不是说人类只要坐在那里用‘想’的,自我本位的‘虚妄认知之结果’而言。所以它并不具有普遍的真实性(实相),而只具有相对的因缘性。则水性是湿、滑的(人之心所造而成此);则水性是坚固冷凝的(天人之认知不同于人之认知故)。水之‘物性’是真实而确定的,固然是人类的‘科技’所造。....
2023-06-26
什么是佛教的寺院清规
何为佛教说的寺院清规,僧团也有清规, ‘清规’是指禅宗寺院组织章程及寺众日常生活的规则,亦即禅宗丛林关于大众行、立、坐、卧等威仪所订定的僧制,‘清规’是健全僧团的圭臬,世称古规、古清规、百丈清规,这是禅宗清规的开始,天下丛林皆依此而为寺院生活的仪则, 由于百丈禅师为禅宗丛林立下《百丈清规》。包括住持日用、职事行事、两序进退、大众修持等。....
2023-06-26
大安法师:菩提心是万善中王
菩提心是万善中王,是诸佛之本源。大事因缘。莫过于发菩提心, 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则是密严净土,必有因缘。省庵大师例列十种因缘;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即是无上菩提心。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而往生净土,得阿弥陀佛愿力加持,速满菩萨大悲愿行,普度众生。如是心行即是净土宗圆满殊胜之菩提心。具无量功德,永为成佛真种。....
2023-06-26
学佛路上如何选择明师
学佛路上如何选择明师?学习任何法门都应该选择有专精独到功力的明师,虽然明师未必出于明师之门,明师门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随明师,实要比所谓‘以盲引盲’来得安全。 可是谁是明师?特别是宗教经验和禅修工夫,更是无法判断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明师虽然未必有名,但若为大众公认的明师,自然要比自称明师而尚未被大众所公认的,在无力明辨谁是明师或不是明师的阶段,追随已被大众公认的明师是比较安全的。....
2023-06-26
学佛没皈依能算是佛教徒吗
皈依就是正的一个开始,皈依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修行一定要皈依,如果一个人没皈依的话,皈依是一切善法的基础,皈依是转凡成圣的开始,所以如果没有皈依不算是一个佛教的修行者,而且皈依就是皈依我们果地心。佛是我们众生一切果地的心?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于佛法僧三宝也,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被袈裟者皆是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 既已皈依于佛, 既已皈依于法, 既已皈依于僧,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2023-06-26
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依止和恭敬善知识
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依止和恭敬善知识: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依止和恭敬善知识的重要性:其与一般的老师或上级应该区别不大吧,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尽管胜义中一切(p....
2023-06-26
星云大师:立志与发愿
每个人从小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想要当一个科学家,或是做一个教育家、工程师、飞行员、医生等梦想,这当中有些人是因为有了新的人生规划,而多数人则是没有愿力做后盾。 立志发愿是推动我们成圣成贤的力量。没有不立下恢弘大愿的, 古来多少圣贤英雄也是靠立志发愿而有成。如玄奘大师发愿光大佛教、梁红玉巾帼不让须眉等,做人必须要立志发愿。今日社会尤其需要人人立志发愿,要发愿恪尽职守,要发愿用功读书。....
2023-06-26
诵经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读诵经文时,对所诵念的经文要字字清楚明白,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不宜诵经,才可持诵经典,应先礼佛三拜,则以双手持经书高举至齐眉处,不可靠背交足。恭敬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三遍及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愿解如来真实义’。称念后即可开始读诵经文,诵经时,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 7、摆放经书时。....
2023-06-26
延参法师:一生山水间
日子需要安排,这日子就是一场幸福的安排,人生路向前,这世界原来如此不同,原来这世界如此清新依然。在禅门里有句话说得好,一切都是因缘聚合,一切都是因缘聚散,就是这生活的无常。我们在生活当中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这生活总是免不了恩怨情仇,你就会发现这就是生活的多彩和精彩,也都是生活的山水安排。历练内心的顿悟,生活是一场向前。发现前方的光明,日子向前,每天都活在生命的情怀中。活出生活的顿悟。....
2023-06-26
妙祥法师:念佛诵经妄想多怎么办
我们诵经的时候能发现妄想,越多诵妄想就越减少的。它能不能带来乌云。念佛会不会产生妄想呢。它不会产生妄想? 那为什么念佛的时候妄想反而明显了呢。因为念佛的时候是发现了妄想,有妄想也不知道它是妄想,你不照镜子发现不了自己脸上那些不足, 你说这些毛病是镜子给你添上去的?那你能恨那个镜子啊,不过有个国王确实恨这个镜子。所以我们知道脸上的东西。是因镜子而发现的,念佛我们心里就清净了一部分。....
2023-06-26
延参法师:为生命减负
生活不是被动去承受那些炎凉,生活是一种宽阔的思维。生活有些时候真的需要咬牙坚持,幸福也许需要一份耐心和坚持,让幸福顺其自然地发生,让幸福成为生活的一种陪伴。不必要苛求生活为自己改变。没有谁的人生是注定自由,内心的规范才是生活的支柱。内心的洒脱才是生活重新的发现,禅是生活的自然,禅在这内心每一份善待间。去理解生活,去创造生活,活出生活的创造,活出生活的担待,活出生活的光明。活出生活的友好和热爱。....
2023-06-26
佛教的夹纻造像是什么
是用漆涂裹纻麻布而制成的佛菩萨像;如慧琳一切经音义(卷77)引释迦方志(卷上)说“因而各经论中均未有这一项造像记载,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夹纻造像。最早见于文献上的是第4世纪末东晋戴逵(字安道—395)所造的夹纻像,谯国(今安徽亳县)二戴(戴逵和他的次子戴颗)造夹纻像记。在这以后的夹纻造像,如广弘明集(卷16)载有梁简文帝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薄像疏文。....
2023-06-26
星云大师:打不倒的人
总是嫌自己背上的壳既笨重又不好看,必须自我肯定、自我进取、自求多福,才会被人打倒,慢慢感受到人间的许多问题,打不倒“人要有力量才不会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当然也就不会轻易被人打倒,耐力才是别人打不倒你的主要力量,懦弱的人很容易被人打倒。其实人是不应该被打倒的,什么样的苦难不能担当呢,人有勇气和困境奋斗才能生存?他心中坚信雨雪总会停止。怎么会被打倒呢,做人必须自己站稳立场?....
2023-06-26
大安法师:凡夫心的几个特点
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是生灭心: 第一是攀缘, 我们的心是没有一刻宁静的,叫心猿意马,它必然要到处跑的,而且它会执著一个境缘、对象,就像猿猴爬树,它两只手一定要抓住树枝,如果一定要换手的话,是另外一只手抓到另外一个树枝,它才敢放这个手,一定要攀一个东西。这就叫攀缘, 所以你看我们众生,为什么耐不住寂寞啊,不做事,坐在家里,他认为无聊到极点,受不了这种寂寞。....
2023-06-26
悟光法师:不同层次的悟
实际是内心的一种境界、内心的一种感受,所以要想了解佛菩萨所讲的内涵!缘宗旨的心没有越来越强。这些都是为最后解脱生死轮回、为究竟成佛服务的,才能悟出来呢,需要对善知识的信心,对善知识没有信心也悟不出来,有了信心就很容易悟出来,没有信心悟不出来。 如果心里边对佛菩萨、对善知识讲的这些法。而世间的力量会导致我们疲劳,世间这些好处所产生的力量,这种欢喜并不是说我一直想得到一本书。....
2023-06-26
“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
何为佛教三千大千世界“ 文/圣严法师” 汉语,世界,一词。其实源自佛教“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佛教常讲,简称”大千世界;我们(p....
2023-06-26
延参法师:人生一杯茶
做一个相信美好、活成美好的人?问问自己的心地是否清澈,问问自己内心是否和气,人生好情怀,在于活出生活的彬彬有礼。活出人生的文雅,一杯茶也许包含人生的心酸。活出生活的开朗,能不能活出内心的豁达和宽恕。那么一杯茶里完全可以去领悟,沉沉浮浮的生活,是和生活的握手言和,能够和生活去沟通,能够活出自己向前生活的更加宽阔。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光明, 一个人的内心情怀,我们欠生活一份谦虚,欠生活一份理解。....
2023-06-26
半信半疑能学习佛法吗
半信半疑能学习佛法吗:如果对佛法半信半疑:没有信心就排除在外,也没有说。在某些情况下有信心很重要,在某些情况下有怀疑很重要。认识所皈依对境的佛和佛教, 有些学佛人始终迷迷糊糊,说对自己的宗派生起信心;也好像生不起信心,说生邪见,认为自己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世间真正的量士夫,也没有产生定解。始终处于特别迷惑的状态——说对也不是、说不对也不是,那我觉得这并不合理,就要先明白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