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庵堂的由来与定义
修道者修行的场所,道教称为庙、宫、观、殿、坛等,佛教则称为寺院、庵堂、道场、精舍、讲堂、伽蓝、兰若、丛林、莲社、佛刹、学舍、念佛会、布教所、居士林等,一般即以....
2023-04-25

佛教的护法天神“四大金刚”(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简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俗称....
2023-04-25

怎样选择本尊阿弥陀佛像的供奉?
阿弥陀佛画像很多,在选择自己的本尊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选择你喜欢的。你看到这个像,看到起喜欢,这个最好。而且选择一尊之后,最好是一生都不改变。现在照相的技术很好,你家里面供的这一尊,一尊阿弥陀佛,你把它照下来,照成照片,无论你去旅行到哪个地方,还是供这尊佛,你都看这尊佛,看久了印象深刻。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来接引你。我天天拜他,终归拜来了,是不是?你常常换,到临命终时。....
2023-04-25

佛像常见手印图解
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这和佛菩萨及本尊修证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状况是相应的。1.禅定印。 全神贯注之印,这是佛陀入于禅定时所结的手印。表现禅定中的佛也都用此印, 跏趺坐姿,两手平放于腿上。一掌置于另一掌之上, 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2.无畏印(又作施无畏印) 意为....
2023-04-25

什么是因缘?什么是因缘故事?
因缘是梵语尼陀那的意义,汉译为因、所因、因缘、缘起等,因缘之作用即缘起。因缘是原始佛教的义理之一,用佛教故事的形式来传播这一道理,称之为因缘故事。 《五分律》中说。....
2023-04-25

佛教初入门的修学四大阶段与指南书单
佛教初入门的修学四大阶段, 有许多刚刚接触佛法的朋友?常常询问如何开始学佛?学佛的过程、步骤、方法到底是什么呢,佛法修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2023-04-25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对中国的历史、医学和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佛教为外来教,扎根于中国文化习俗并迅速壮大。本文旨在探讨道和佛两家的区别,并无任何褒贬之义,一、对生命的观点, 道教认为人可以通过内外兼修以达到长生。修身成仙的目的,佛教认为人要舍弃欲望。追求无生和超脱生死的极乐世界,二、对现世的看法。 道教认为现世是应该积极去面对并追求现实的幸福,讲的是修身养性,佛教认为现实是苦海....
2023-04-25

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时,所发出的光会因人而异吗?
关于阿弥陀佛所发出的光,佛来接引一定是先看到佛光,每个人看到佛光并不一样,真的都看到观音菩萨,圣一法师看到观音菩萨是全身金色,见到就像我们平常看到白衣观音;另外一位看到的是比丘,看到阿弥陀佛的像也不一样,这种应化身是相随心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在接引的时候所看到的不一样,我们平常看供养的佛像,我们自己家里自己供养的佛像,所以说常常换佛像那你就很杂很乱, 所以我这一生供阿弥陀佛佛像。....
2023-04-25

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更猛烈是正常的吗?
为什么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会更猛烈呢?如果修得比较精进,有时候会发现烦恼习气会变得更猛烈。自己能够觉察到,断烦恼哪有那么容易啊?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慢慢来。 造业、犯戒有四个原因。第三个是烦恼,也明白、也深信,但是烦恼一生起来就控制不住;第四个是习气,不知不觉就犯戒了, 现在我们去学佛,再去深入的思维,用心去体会,这就对治了第二个原因。想要对治第三个原因,还得再去修,连续不断地修。....
2023-04-25

明末四大师
中国佛教史上,历代高僧辈出,他们的教化风范,不但名重当时,且为后世立下榜样。明朝末年,有四位德学兼备、行仪可风的高僧,世称明末四大师。一、憨山大师, 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十二岁从金陵报恩寺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十九岁出家受具足戒。并至栖霞山从法会和尚受禅法,同年听无极明信和尚讲....
2023-04-25

这六条入寺规矩你都知道吗?
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一)入寺,不宜中央直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 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橙,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自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不可握作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法师已经升座。....
2023-04-25

四无量心什么意思?
佛道长远,如果没有无量的发心,就如车子汽油不够,无法到达目的地,所以学佛要发....
2023-04-25

什么是三皈依?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皈依?
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依靠自性觉。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凡夫于生活、工作、应酬中,佛菩萨于生活、工作、应酬中;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
2023-04-25

“嗡玛呢巴美吽”让很多佛菩萨获得了成就
只要你有缘能够念一遍,真的是不可思议!诚心供养能够得见此文的大福德有缘,也就是供养诸佛啦! 佛陀在舍卫城时,突然出现一大片光明,除盖障菩萨询问其中原因,佛陀说这是观音菩萨正在度化三恶趣的可怜众生,然后讲了很多观音菩萨胜过佛陀的威力和功德。除盖障菩萨不理解为什么说他超胜于佛,佛陀就开始讲:....
2023-04-25

人只要一直做善事就行了,还有必要学习精通佛法吗?
有时候觉得,人只要一直做善事就行了,花大量时间学习精通佛法是否有必要? 为什么说一切都是痛苦呢?任何事情始终持续下去都会越来越痛苦。我们认为没有吃饱的时候是痛苦,吃饱以后就觉得特别快乐,再吃一碗就越来越痛苦了,如果特别想吃,就会幻想如果自己还有一个肚子多好,但是实在没办法,吃得越多最后越痛苦。如果真正存在快乐,一直延续吃下去,吃得越多应该越快乐,这充分说明了本质上没有一个快乐。....
2023-04-25

佛教的出坡是什么意思?
出坡又称普请、普坡劳作,指禅林中从事作务劳役时,普遍邀约大众,上下合力进行劳作的规制。搬柴运水、打扫环境、摘花采茶、农作收成、工程建筑、晒诸藏经及各种劳动身体的工作等,皆为普请的事项。上至和尚,充分表现出僧团集体创作、自食其力、民主平等的精神。 出坡在佛教也是一种修行、一门功课,从出坡中可以了解工作的神圣,服务的伟大,过去许多古德高僧都是从出坡作务中成就的,譬如六祖惠能。....
2023-04-25

什么才是入道的基础?
就是要尊重戒律。戒律是成佛之根本,所讲要成佛必先学戒,戒能生诸功德,由戒生定,以定发慧,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犹如阶梯,次第而进,不可超越,三学包括了整个佛法的三藏十二部,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受戒后要懂得开、遮、持、犯,什么事该做与不该做,才不会增加过失,损害智慧。戒分有根本清净与方便轻遮,经文所说:「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是根本清净戒,指四重戒之杀、盗、淫、妄,又名性戒。....
2023-04-25

佛教中的大修行者能代我们消业吗?
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缘的众生受报。虚云老和尚遭受云门事件,是代全大陆的中国人受难。又有说某某大喇嘛或转世者因害某种痛苦的疾病死亡,是为了替代全人类消业。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种种苦行,夏天烈日下坐;来折磨肉体,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类大众的平安、健康。其实这都是似是而非的见解,不是佛法的正见。是众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别业受别报,多人造作相同的共业受共报;造恶业受苦报,造善业受福报。....
2023-04-25

看破无常是逃避现实吗?
佛教常说的....
2023-04-25

修禅者须知
禅是本来清净之心,禅是清净心,禅的本质就是清净,禅是没受过污染的清净之心,禅是恒久不变的清净心,是恒久不变的清净之心,有丝毫境界现象就不是禅心了,清净是禅境界,更不应该用参到某个层面出现某种境界加以衡量参禅悟道的层面。恒久不变的清净心才是真实功德,离开清净心的任何境界现象都是魔境界。离开清净心就是离禅,清净心不能够保持恒久不变就不是禅定。无境界是清净的体现,清净既是无境界。....
2023-04-25

有没有居士佛学院?佛学院为什么不招收在家居士?
为什么没有居士佛学院呢?或者佛学院为什么不招收在家居士呢? 没有专门的居士佛学院,所以给大家的印象是佛学院不招收居士,招收居士的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招收居士啊,没有专门说是居士佛学班,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弘法寺居士佛学培训班、闽东佛学院居士佛学班,比如说很多寺院举办的禅七法会、佛七法会,还有咱们这个闻思讲堂学佛群!我觉得比你理想中的居士佛学院, 3、到寺院、道场、居士林定期闻法。....
2023-04-25

什么是请佛住世?
普贤菩萨的第七个大愿是「请佛住世」。 「请佛住世」,是对圣贤的礼遇,这一点对我们人间非常重要。佛陀证悟时,由于诸天礼请佛陀住世说法,才有现在佛法的流传。这里的「请佛住世」,并不是真的要请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再到这个世间来说法,凡是贤能的人,我们都要把他们视为诸佛。 「请佛住世」在现今的意义,就是对于有贤能、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我们请他在这个世间上广结善缘。....
2023-04-25

生平作恶的人,临终时念佛也会往生吗?
印光大师言:....
2023-04-25

上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千万不要执迷于形式
上香是上一支还是上三支香?几乎所有的刚刚入佛门的人都会遇到。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对于这种事相没有必要执着。 上香到底是上一根还是三根?就看你的因缘,一根也行,表法。有的地方上四根了也可以,也讲得通。关于这个问题我讲过,我们可以叫做一心一意修行佛法,也可以全心全意供养佛菩萨。供养佛法僧三宝。如果说上四根,有人说三根是佛菩萨的,另一根是供护法的,也讲得通。 那天一个老太太说:....
2023-04-25

阿弥陀佛与如来佛是同一个吗?
阿弥陀佛与如来佛不是同一个佛,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阿弥陀佛与如来佛不是同一个佛,释迦牟尼佛(梵名S/a^kya-muni。....
2023-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