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姿势的含义与意义

(图:资料图)?  1、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俯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云垃圾蒙蔽,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低头时拉开颈椎各关节间隙,纠正颈椎。解除神经、血管、淋巴管及脑脊髓的压迫?  2、为什么拜佛要头面贴地:彻底放下”傲慢,的烦恼和自私我执的妄念。才能契合佛道:  生理....
2023-06-30
拜佛姿势的含义与意义

挂玉佛像是否能消灾保平安

挂玉佛像是否能消灾保(p....
2023-06-30
挂玉佛像是否能消灾保平安

关于广行菩萨道

表面上所做的很多事业与世间无有差别,把修行落实到当下。要建立在佛法胜解成熟、道心坚固、慧力强猛的基础上,否则容易染污、退堕,在寺庙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修行,身虽暂时远离世间,但心不能舍离众生。要牢记修行的目的不是为自己求清净,僧团可以引导居士行社会事业“凡夫是被业力推动,要增长自己的智慧来切断烦恼;是针对历史上佛教注重死后、注重鬼神的流弊而做出的适应当下时空因缘的改进。佛法有三重境界:....
2023-06-30
关于广行菩萨道

佛法讲的“苦集灭道”

  佛法讲苦集灭道”苦,要看到全貌。才懂得佛法要引导我们的是什么:  佛法把人生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就是苦的原因,就是熄灭了痛苦之后的清凉与喜乐”道,就是证得“灭”的道路、方法“  佛法最基本的教义是苦集灭道”究竟宗旨是启发智慧、出离生死。乃至帮助一切众生彻底离苦,修行的方法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很多人一听到学佛。....
2023-06-30
佛法讲的“苦集灭道”

济群法师:进取并非执着

  问(p....
2023-06-30
济群法师:进取并非执着

佛门术语“精进”与“执着”

把执著当成精进。譬如执著于自己磕了多少头、诵了多少经、做了多少事,并不是真正精进于善法,是勇猛无间地培养正念、降伏烦恼、增长悲智、破除我执,是对善法充满了永不知足的进取心,执著是一种烦恼。而产生嗔恨、骄慢等烦恼,当果报不如意或坏灭时产生忧苦,  我们应精进而不要执著,精进肯定不是执著。关键是自己能不能做到一心对善法精进。就是对修行善法无比勇猛、勤奋的心态。不习惯专注、清净、精进”....
2023-06-30
佛门术语“精进”与“执着”

圣严法师:在家修行有禁忌吗

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经常保持像第一次烧过香的香炉一样清洁,不敢进入寺院礼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诵经、打坐、念佛。其实这是低级鬼神的禁忌,因为鬼神怕见血污,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而带来灾难的,通常都先请人为佛菩萨圣像开光,一切方位有十方诸佛、十方三宝、护法龙天,当然没有民间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问题。....
2023-06-30
圣严法师:在家修行有禁忌吗

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如何达到涅槃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五戒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Sqmaz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
2023-06-30
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虚云长老: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我不是躲懒偷安,只拿古人的话和大众互相警策而已,出言吐语,要听的人如渴思饮。这样则说者听者都有受用,少时不知死活,学道悠悠忽忽,生死到来就苦了:年轻修行不勇猛”在名利烦恼是非里打滚,忘其所以,活不成,变为死也苦,修行未曾脚踏实地“才晓得痛苦,但悔之已晚,赶紧努力勤修。要想修行就来不及了,巧妙抵不住无常,一念未生前是话头“死不知去,参禅是话头,念佛也是话头,老实修行,抱住一个死话头。赵州老人说。....
2023-06-30
虚云长老: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佛门术语行苦的解释

漫画人物(图:见行堂语原创漫画):  文/学诚法师,  佛法把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通常我们所能觉察到的是最粗猛的痛苦,即苦苦;一般认为的快乐,是坏苦。万事万物的迁流变幻“无常故苦。世间的一切人事物,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它潜伏着不确定性,潜伏着危机,潜伏着恐怖,潜伏着没有答案,这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一个痛苦。  再爱吃的食物,吃饱了之后就不想再吃了,再吃。....
2023-06-30
佛门术语行苦的解释

界诠法师:怎样念佛才更有效果

怎样念佛才更有效果?都贯注在一句佛号上,驱除相续的杂念,一面念一面耳听,一面念佛名,一面观佛身相好庄严。随举止而念,随风雨、流水、时钟声而念。边念边拜,以十句佛号为一单位的记算法。用追顶念的方式,呼吸之气而念,但有正念信乐,  十二、四威中皆念:随做何事皆在念。  十三、念不念皆念:口不念,心在念,不念而念。必定见佛。死心的念,勿留恋心念,勿求未来的福报而念。  1、鼻息念,修禅人不用鼻孔呼吸。....
2023-06-30
界诠法师:怎样念佛才更有效果

星云法师:人间可以转苦为乐

因为对佛陀的教化没有深刻的体认,多从消极上讲说人间的苦、空、无常、无我,让人感觉到佛教的人生没有美景、没有光彩,  遥想人间的佛陀都在社会上生活、托钵、乞食、说法,后代的佛教徒却主张要入山隐蔽修行,把积极救世的佛法转为消极避世的意思!其实佛陀提出苦的实相,不是要让我们感到人间是苦,就厌离人生、就感觉到娑婆如苦海、三界如火宅。苦对于我们人生有极大的贡献,人生又怎么能不透过苦,所谓‘吃得苦中苦。....
2023-06-30
星云法师:人间可以转苦为乐

明一法师:生死关头不迷惑

处于选择新的使用工具的关口的时候,按照自己以往的成见或者叫价值观来选择自己将来使用的工具——身体,  因为旧的工具——色身坏灭的缘故,往往我们因为没有定力,再加上错误的成见的影响,甚至还可能就贪到地狱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是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刻,能够引导我们做出更好的、正确的选择“仍然没有被迷惑。甚至他们可以回来继续使用这个我们凡夫认为已经坏灭的色身。事实上是我们无法忍受再继续使用这个色身而已。....
2023-06-30
明一法师:生死关头不迷惑

禅七中为何呼“起”字

禅七中为何呼“明月照窗前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和衣而卧,于夜色之恬静中安眠。缓解白日之疲劳,而当旭日东升时。就得于晨鸡报晓中起床“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别注重早睡早起“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中有,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起之当下别有洞天福地开,本是个形声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之训为立,又引伸之为凡始事,凡兴作之称。由躺而坐”由坐而立,方能直下承当、彻底掀翻这一。....
2023-06-30
禅七中为何呼“起”字

�л�����֮���������پ����ı�������˷�ѧ������

�л�����֮���������پ����ı����_���˷�ѧ_������....
2023-06-30

初学佛者的窍门是什么

  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那样的话。你很难有机会开始念佛,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里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心咒。 把散乱、四处攀缘的心收回来“心咒又称为”心的保护者, 持咒或念诵佛号能够让我们的心不外散。通过长期、耐心的训练,我们会慢慢习惯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持诵的心咒或佛号上,即使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内心的专注和宁静 也不易受到影响。....
2023-06-30
初学佛者的窍门是什么

谈师谈佛:闲话密宗之无上密与印度性力派无关

无上密与印度性力派无关,  谈无上密”双修,便成为最大的忌讳,但笔者却觉得非由此话题谈起不可。否则便不容易弄清楚密宗的特色,  如今许多显教中人,一口咬定,说密宗的双修法来自印度教的性力派。那是完全不懂密宗的说法,  只可惜这说法一出,甲征引乙,大家照引,其说法便流行一时。于是竟变成真理,  这说法的始作俑者,实为日本东密中人“他们不肯承认密法中有”无上密,更不肯承认有“双修法”....
2023-06-30
谈师谈佛:闲话密宗之无上密与印度性力派无关

专注念佛时为何会昏沉

精力专注念佛:我每当精力专注能念佛时就会昏沉。反而是妄想多时却很精神,寂寂惺惺,就是你在寂——宁静的时候,也就是惺惺。心很清醒,这就是修行。就叫定慧等持、定慧双运,  但是凡夫众生有一个修行上的障碍,也就是妄想纷飞,所以寂寂昏沉飞,惺惺就乱想飞。一定是惺惺里面有寂寂,寂寂里面有惺惺。这个是需要经过心性的训练的,  所以当我们专注佛号的时候,把这句佛号念清楚、听清楚。这里面就有止观在里面。....
2023-06-30
专注念佛时为何会昏沉

如何才能找到信仰

仁爱基金志愿者身影(图:龙泉论坛):  网友?何为信仰....
2023-06-30
如何才能找到信仰

达真堪布:无限佛光在险峰

信念是无限的,对解脱、对成就彻底绝望了,有时候 肯定很有信心,内心也很有觉受。但有时候肯定也会没有信心,也没有任何觉受。有时候不顺利。所以不用心灰意冷,不用绝望;没有信心就没有信心。无论是快乐或痛苦,都不能放弃,这才是成就的根本,这才是修行的过程,  偶尔生起了一些信心,偶尔有了一些觉受,也不要 太在意,这也不会长久。有时候是会遇到 一些违缘,觉得信心退了,任何觉受都没有。....
2023-06-30
达真堪布:无限佛光在险峰

弘一大师:用正念面对临终与死亡

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将更加剧,世有发愿生西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而牵入恶道者。或坐或卧。皆随其意,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勿求好看勉力坐起。卧时。....
2023-06-30
弘一大师:用正念面对临终与死亡

改变命运的关键是什么

(图:龙泉论坛)“  文/学成法师”  佛教说,但并不意味着命运不能改变,  业决定命运。而我们决定自己的业,改变命运是在因上改变;不是在果上改变,是符顺业果法则来改变。不是用世间的方法来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行为,心理的行为、语言的行为、身体的行为。要改变业,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因为一个人的语言和身体都是由心来决定的。  可以读一读《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2023-06-30
改变命运的关键是什么

理海法师:最佳的休息方法

走亲访友的嘈杂疲惫,宅居静养的单调乏味。往往使人有休闲不得反添累的感觉,  殊不知身体的劳累容易恢复。心的疲惫最难安抚。佛教的禅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最佳的休息方法,越来越多的寺院举办禅修营。就是源于大众调整身心的渴求,而静坐是禅修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训练我们收摄身心,让贪求的、疲倦的心渐渐从生命的焦虑和奔忙中安定下来,最好的风景和安宁不在外,并非每个人都能有缘经常参加禅修,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禅。....
2023-06-30
理海法师:最佳的休息方法

佛陀名字背后的意义

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觉、觉他、觉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圣者,是本身对诸法实相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觉悟,有别于凡夫的不觉与外道的错觉,‘觉满’专指佛陀自觉、觉他的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有别于二乘及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佛陀以无漏清净的智慧破除根本无明(无明惑),意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认识诸法本体是空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认识诸法别相;了知诸法的千差万别乃缘生而有的智慧。....
2023-06-30
佛陀名字背后的意义

梦参长老: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应呢

求地藏菩萨或读诵《普门品》,求观世音菩萨。你就怀疑佛说的话,我认为读经或观想或求佛菩萨加持,观世音菩萨就会加持你,你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不相应,纵使观世音菩萨加持。  你的烦恼心、污染心和观世音菩萨清净的心结合不到一起,心里有贪嗔痴,你现在心里起了疑!就是你对观世音菩萨、对地藏菩萨、对普贤菩萨不相信之故?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应呢,见了菩萨就叩头,三宝是清净的。你求三宝之前必需先有清净心才行。....
2023-06-30
梦参长老: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应呢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