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觉长老:顿悟与渐修

顿悟与渐修“从凡夫一直修正到成佛,是指悟到当下这念心,这念清净心、觉性、菩提心,这念心始终不攀缘、不颠倒、清楚明白、时时作主”从开悟一直保任到圆满成佛;体悟到这念心性。如果没有顿悟的因缘“无法当下体悟这念心性”亦不妨碍用渐修的方式来修行,每个人根机不同所以有顿悟与渐修。目的都是为了要亲证这念菩提妙明真心,所以顿悟与渐修是互相融通。没有矛盾的修行方式,而佛法是真理当中的真理,就是佛法当中的真理。....
2023-06-30
惟觉长老:顿悟与渐修

禅宗就是禅定吗

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而只有禅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有佛教的出世定,称为‘灭尽(了烦恼的)定’。有外道凡夫乃至畜类的世间定,也是佛教出世定的过程,唯因外道修世间定是以生天为目的,佛教修世间定,所以外道称为世间禅,佛教则为根本净禅,也分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禅也是定的一种。....
2023-06-30
禅宗就是禅定吗

星云大师:人和人相处需要多一点幽默

幽默不是能言善道。幽默是风趣、机智,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幽默是人际相处的润滑剂,试举幽默的妙用如下。纪晓岚对同僚说“谁知乾隆皇帝刚好听到这句话”侍读学士们吓得赶紧匍匐于地?纪晓岚却从容地脱帽”臣认为万寿无疆便是老。乾隆皇帝听到这么无懈可击的机智回答“善于宣说法要的圆瑛法师,维那师(主管寺院一切佛事唱念的僧侣)本应呼喊。圆瑛法师本来应该说,但他听了维那师这么一喊”....
2023-06-30
星云大师:人和人相处需要多一点幽默

为何你学佛一直不得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而明见自性。学佛第一须明心见性。一心想求得最高最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不知痛切参究自心,念念佛、打打坐、或参参禅,  第九、以修行入善,为学佛之极至。不知究竟了义。....
2023-06-30
为何你学佛一直不得力

烧香拜佛不是交保护费

你会认为他们是佛教徒,然后对佛陀说出自己的愿望(在我看来应该称之为。  当理想没有变成现实的时候。释迦牟尼说不要做这些,你不太适宜宣称自己信佛。因为从你的行为很难看出你信佛什么,佛陀并不在乎有多少人对他表示忠心,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佛陀说过什么。却声称自己相信佛陀。这就象是你宣称自己相信一个你毫无了解的人一样荒谬,  我不知道他们声称的信佛是信什么,佛陀并不在教你怎么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2023-06-30
烧香拜佛不是交保护费

慈诚罗珠堪布: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

欲望、自私、执着使人痛苦,佛经里面提出了三种痛苦的来源。  此处所指的欲望有可能是对物质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对名声、权力、地位等等的欲望,虽然普通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假如欲望超标,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更多的不开心与更多的痛苦,是自私心。  尽管普通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心,它就会没有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将导致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普通人都会有执着,就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2023-06-30
慈诚罗珠堪布: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痛苦

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

坐禅时受扰应如何处理?  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狗吠声……等等自修时受的干扰:同参者发出的打嗝、放屁、换腿声。  面对如此众多的干扰:应选择安静的场所。以避免不必要的人事干扰,希望他们成就你的修行,为何修持过程,不应生瞋恨责怪之心,更应将禅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逆境来时顺境因’,应将种种干扰视为考验我们功夫的助缘,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来自它来,  ‧静观‘干扰’。....
2023-06-30
坐禅时受到干扰应如何处理

̸ʦ̸���л�����֮�ڼ����������˷�ѧ������

̸ʦ̸���л�����֮�ڼ�������_���˷�ѧ_������....
2023-06-30

星云大师:开采内心的资源

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人生的幸福快乐。认为贫与富对人格的尊严,贫富苦乐只在于自己内心的体认罢了,有人粗茶淡饭不改其乐,仍然忧愁烦恼,如果心里拥有三千大千世界,可见佛陀对富贵贫贱、穷通得失、兴衰盛败、美丑善恶。也认为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使他觉得不好,夏尊看到弘一大师那种吃萝卜咸菜的愉快情景,生活真是富裕豪华:这对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可是住在楼上的有钱人家,总是要为公司的交际应酬感到困扰。....
2023-06-30
星云大师:开采内心的资源

��������ʦ��������ƽ���������������˷�ѧ������

��������ʦ��������ƽ������������_���˷�ѧ_������....
2023-06-30

等身长头的功德和意义

  磕大头的功德在佛经里面有记载,佛陀时代侍者阿难问佛?对三宝大礼拜有多大功德,一个人对三宝恭敬顶礼一次的功德?可以获得自己身下所压大地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转轮王有多大的福报呢。他拥有能利用整个南瞻部洲所有财产的福报,磕大头的功德将变成出世间的福报。其功德更加殊胜,  我们现在缺乏福报。世间福报不够,出世间修法的福报更不够!傲慢心会导致嗔恨心和嫉妒心,有傲慢心的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功德。....
2023-06-30
等身长头的功德和意义

听法能远离哪三种过失

佛陀的正法需要真正地闻思实修。对我们在闻法过程中的专注、发心、动机等方面的过失。是指听法、听上师开示时,在听法、闻法时。耳识没有专心听取上师讲的法义。我们耳识很认真听了上师讲的法义”虽然耳识已经听到上师讲的法义,真正法义没有记在心里的话,而是我们没有记住上师法义的缘故,内心五毒烦恼的动机没有调整过来,我今天听法身体是不是会更好,夹杂五毒烦恼听法?但是听法时有世间八法的想法是不应该的。....
2023-06-30
听法能远离哪三种过失

大安法师:预设的护佑

勤修我皆接引愿”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  这是以凡夫的知见来猜测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念佛法门感应道交难思议。  无量众生念佛就有无量的阿弥陀佛及圣众前来接引,众生能念佛的心是能感之因,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愿是增上缘,就法尔自然地显现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的情境。  是故临终接引之佛,即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大愿,也都不会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的净境出现。如果有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
2023-06-30
大安法师:预设的护佑

地藏菩萨传奇:在新罗五台山,他终于成为正式比丘

悄然回到了金城南山,在一所毫不起眼的寺院常住下来。入山打柴,因为他所在的寺院与官方没有联系,寺院没有专用的薪炭林,他必须到没有主人的深山野林采樵,悄悄回到三花岭下的家中,入唐为质的金守忠刚刚回到金城,释地藏在为母亲尽孝三年之后,他再次背起行囊北上。是高僧慈藏参照中国的五台山命名的,新罗五台山位于金刚山与太白山之间,他就看到了五台山入口处那片规模宏大的伽蓝——月精寺,从月精寺后面的山谷之中。....
2023-06-30
地藏菩萨传奇:在新罗五台山,他终于成为正式比丘

地藏菩萨传奇:“你母亲住在南山,你虽然出了家,但还得尽孝”

但师父既然给了自己这个法号。他就必须要向地藏菩萨看齐,老僧像是授记一样。摸摸释地藏的头顶,释地藏赶紧追问道”猜不透师父的禅机。老僧转过身来“‘师父领进门”释地藏茫然无措地说:甚至还不知道究竟什么是佛法,释地藏不信”不但挑水劈柴是佛法。吃饭睡觉是佛法”连拉屎撒尿也是佛法“你想离开佛法都不可能,师父您走后。因为你母亲住在南山,金兴光本来想派遣你入唐“你却跑得没影踪了,他还会放过你弟弟金守忠吗。....
2023-06-29
地藏菩萨传奇:“你母亲住在南山,你虽然出了家,但还得尽孝”

佛陀最后一世:梵摩派弟子去见佛陀,“看看他是否具三十二相”

有五百比丘随同。通晓自然学科与大人相。他听说过佛陀的杰出品格,又听到他正游行于毘提诃国。梵摩对其弟子说:看看有关他的传说是否属实,我们将透过你而了解沙门乔达摩,大人的三十二相早在我们世代相传的经典上有所记载?则成为阿罗汉、等正觉者,优多罗动身前往佛陀正游行的毘提诃国!他次第游行至佛陀所在之处,他开始在佛陀身上寻找三十二大人相,其一为马阴藏相。佛陀心知优多罗对二相有疑。佛陀以神通力。....
2023-06-29
佛陀最后一世:梵摩派弟子去见佛陀,“看看他是否具三十二相”

佛陀最后一世:善觉真的是个无赖?“此人能辨知法”

佛陀于座上受大众围绕而说法,我何不凑近人群,却看到佛陀坐着受大众围绕而说法,只不过是沙门乔达摩正为群众说法罢了:佛陀以心知大众之心?当佛陀注意到坐在人群中的麻疯病者善觉。解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解说感官欲乐的各种过患、虚妄与烦恼“又解说出离的利益。当看到善觉的心已纯熟”便传授诸佛所特有的教导,苦、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果然善觉获得清净无染的法眼,世尊;真是殊胜啊。....
2023-06-29
佛陀最后一世:善觉真的是个无赖?“此人能辨知法”

佛陀最后一世:首楼那过于精进,脚底生起水泡,经行道上遍布血迹

国王为一些事务召集了八万村落的代表,国王想见见你的脚:可是万万不得将脚伸向国王“你就在他面前结跏趺坐,国王就看得到你的脚,将首楼那抬去拜谒国王。施礼之后”首楼那在国王前结跏趺坐,国王见到他的脚掌果然生有毛发,国王为八万村落的代表教诫今世的目的,教诫完之后并没有立刻散会,国王又说道。你们已听了我对今世目的的教诫,前去恭敬礼拜佛陀,他将教诫你们来世的目的:佛陀为他们开示后。....
2023-06-29
佛陀最后一世:首楼那过于精进,脚底生起水泡,经行道上遍布血迹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律

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  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  前者的五戒是指,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那就是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诸恶莫作,未行之善令修行,叫做四种精进,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后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
2023-06-29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律

受持五戒都有什么利益

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灌顶经》卷三说: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如佛所学而学;智者不毁;不退誓愿;安住于行;得胜三昧;不杀生而护生。....
2023-06-29
受持五戒都有什么利益

常识:详说居士五戒

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属于别解脱戒”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解脱戒呢,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不杀生戒可以分为世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不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世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区别的,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属于别解脱戒呢,都只能属于世间的戒、定、慧。....
2023-06-29
常识:详说居士五戒

昌义法师:如何持戒才圆融如法

其实这条戒他是非常活,你就是持戒没有圆融,稍不圆融就是犯戒,其实就是犯戒,  虚云老和尚开示里讲,戒定慧三学一定要圆融。大乘戒和小乘戒要圆融、要懂得,我们修行一定要懂得,我过去在斋堂里立规章是按灵岩山道场的规矩,为了成佛而吃饭,如晚上多念两枝香的佛,跟不上就误了修行,其实又坏了佛法。动念头想吃饭。入定了他还有一念贪心?这个神识他一出窍就到伙房偷饭吃,他知道这个师父跑到斋堂去偷饭吃去了。....
2023-06-29
昌义法师:如何持戒才圆融如法

佛教所说的业报都有哪些

行善的人都会长得比较英俊、漂亮,而行恶之人多感生丑陋之形象,比如行善之人会生在环境美好舒适之地。而行恶之人多投生在险恶艰辛之地。  每一种业报都有四类果报,因生时嗔恨、感生到地狱道,生出害人之心和行为的人,死后就会投胎到畜生道,多保持着愚痴的等流果,今生也喜欢如是造业;今生也喜欢偷盗。前世喜欢邪淫,前世的习气带到今生,如果前世喜欢偷盗的人,  前世的感受会延续到今生,今生往往短命多劫。....
2023-06-29
佛教所说的业报都有哪些

济群法师:幸福在哪里

  我们常常将幸福建立在一个未知数上。建立在我们不曾实现的人生目标上?会觉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础,又会觉得孩子是幸福的源泉,会将显赫的社会地位当作幸福的保障,我们会觉得;能够闲一点会很幸福,看到别人生活得很有目标。又会觉得忙忙碌碌才过得充实,  我们所理解的这些幸福,同样不具有幸福的本质,也仅仅是由于暂时满足而产生的相似的幸福感,新的欲望很快会产生,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享受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2023-06-29
济群法师:幸福在哪里

信佛就好为何还要皈依

信佛就好为何还要皈依:你对佛有信仰,你觉得佛菩萨很好,是相信佛菩萨,如果没有受皈依的戒律,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但佛陀让我们不要去伤害众生。约束你不要去贪婪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真正要做一个佛弟子,必须要从入门皈依开始,皈依的戒律。是别解脱戒里最基础的戒律,而所有戒律的基础就是皈依,修出家的戒律可以。如果没有皈依的话。皈依后,通过佛陀的身口意传给他的弟子们;受身口意的戒律。....
2023-06-29
信佛就好为何还要皈依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