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师:悟后的光景

顿悟:  问?悟后的光景如何:  月溪法师答,悟后无量的生死种子和盘托出,此时根尘识俱变为佛性,见性后在本体上看是一律(p....
2023-06-29
月溪法师:悟后的光景

济群法师:生命的美容

  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那种美是非常短暂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内在的美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绽放光芒,方能展现它所蕴含的明洁之美。生命品质的美,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佛菩萨不仅具有内在美。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  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
2023-06-29
济群法师:生命的美容

昌臻法师:心地与命运

心地又叫心田,心像田地,能播种善恶的种子,生长善恶的苗子。最后结成善恶的果实:《华严经》偈语“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种瓜得瓜;种善因结福果。种恶因结苦果”命运指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富贵贫贱等现象,本来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由业报所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业报身。贵贱、穷富、寿夭等属于,及正受的果报体”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亲属子女及生活享受等属于:依报“....
2023-06-29
昌臻法师:心地与命运

衍慈法师:被骂不答恶还本身

被骂不答恶还本身,   通常被人骂者,少有不起烦恼,乃至瞋恚心,也有这样的大恶人,他妒嫉佛陀德高望重,要伤害佛陀:以下是佛陀的亲身经历:故致骂佛,’有外道闻说佛陀发大菩提心,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外道心怀妒忌。特意来谤佛,’佛默然,不作声。不回答,有心骂人者,也要有个对手,现在得不到响应,骂累了,无可奈何,唯有把嘴巴合拢起来。不再骂了,证明是非很多时以不辩为上策。....
2023-06-29
衍慈法师:被骂不答恶还本身

如孝法师:如何化解执着的痛苦

它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仅仅明白道理是不行的。要依照道理和方法不断地落实才能获得智慧和解脱,眼前必须一五一十地接受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宏观、广大与整体的生命观。这样生死问题以及执念的痛苦就成为经验而存在,诵经的本意是为了拷贝佛的内在生命境界和思想,是成佛所需的无量的波罗蜜和资粮中很浅显的一种行为,  我们认识到执念(执着一件事或一个人)带来的痛苦,只是让我们客观地认清生命的原则。....
2023-06-29
如孝法师:如何化解执着的痛苦

聪明之人与智慧之人的区别

更会用尽种种方法去争取更多及更好“聪明人常常运用自己在世间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处理事情”不知道聪明只不过是根尘和合所产生,会令自己产生很多烦恼,懂得从正业中去获得金钱,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名闻利养,用随缘随份这个心态去做有益他人之事。懂得用惭愧心去反省检讨。产生更多的不满与瞋恨心,会感恩大家不分彼此。每当面对见闻觉知时。都会留意心中产生的感受。佛法不竟是从众生身上求。种善因得善果之道理。....
2023-06-29
聪明之人与智慧之人的区别

元音老人:别误解了佛经里的功德

不要误解了佛经里的“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著了功德相,修行没有修好,  这是误解了功德之故。我们诵经明白了佛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我们就照著这个义理和方法去实行,  假如我们光是念、光是诵,而不知佛经的义理,不明白怎么修法,那功德从何而来呢?  还有的人虽然懂得了一些义理,只钻研或唱念经文而不事修持”是毫无功德可言的。我们由凡夫圆成佛果“如果我们没有修成佛果,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
2023-06-29
元音老人:别误解了佛经里的功德

星云大师:讲话也是修行

讲话也是修行,  王阳明就对身旁的学生说!他们在讲道:  用天理、良心要求别人是在骂人”若要求自己是在讲道: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语言的赞美是一种布施”是非常因讲者、听者、第三者无心地搬弄而恶性循环,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而破坏掉这份难得的因缘,  语言是沟通感情、传达思想的工具。但不得体的言语或过多的音声,常是是非烦恼的因由,故佛门常教我们要,少说一句话,都是很发人深省的棒喝。....
2023-06-29
星云大师:讲话也是修行

宣化上人:持咒先要正心诚意

  诵持默念少意言;心正了还不行。而存着邪知邪见想去害人,真正想修法的人。在任何情形下也不会害人的,学咒要存利益众生的心,不要有想降伏魔鬼的思想。不生报复之心。虽然基督教说‘爱敌’,它真能爱敌吗,它认为佛教是它的敌人?怎么还会爱敌呢:就要时时刻刻存慈悲心。举心动念都不要去伤害人,这才是佛教徒的本份,不要做犯上作乱的事。若存害人之心,我们佛教徒要避免恶因,所以说‘诵持默念少意言’:指示众生佛教。....
2023-06-29
宣化上人:持咒先要正心诚意

宣化上人:学佛从改变脾气开始

学佛从改变脾气开始“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  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生种种病,为什么生的?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也因为有脾气。所以人若能没有脾气,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快乐的,都是(p....
2023-06-29
宣化上人:学佛从改变脾气开始

虚云禅师: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

  有一件事要嘱咐各位的。近日各处来信问本寺是否传戒,切不要说这里传戒。本寺的新戒曾要求我说戒,或在这里说方便戒是可以的,食住都成问题,但还有很多事要忙的,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而已,忧愁叹日长,有一生癞病僧,很慈悲细心招呼病僧,你和我一齐到我小庙去住住吧:’禅和子朝完五台,访那病僧:那病僧就在一金丝明亮的寺门边迎接他说,’便倒一杯开水他喝:禅和子说。‘路上未吃饭呢:....
2023-06-29
虚云禅师: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

护法功德为何超过弘法

护法师:护法功德为何超过弘法:  答,历代祖师大德常说,有些人听了感到疑惑不相信,其实这个说法起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在《涅槃经》中提到?为什么护法功德超过弘法,因为老师再有本事,有学问、有道德、有很好的教学方法,若没人聘请他?他到哪里教学呢,他起不了作用的,必须要有人办学校,校长能知人善任聘请他。他的长处才能发挥出来,如果没有人聘请,纵然有一身学问本事,一生中没机缘,也定然用不上。....
2023-06-29
护法功德为何超过弘法

圣严法师:谁是负心人

  负心是指人家对你那么真诚、对你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你寄望很高、对你恩深如海,而不想相对地付出、不想给人家回馈,也不想继续负责任、担义务,你不知道那还情有可原,如果你根本就知道,也接受了她的关怀或真诚的爱情,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曾负心过,有些事别人知道;这种人没感觉到自己的负心,我却没有尽到应有的关怀和应给的照顾责任,也没期待人家回馈自己”而且并不存有要对方回馈自己的心。....
2023-06-29
圣严法师:谁是负心人

圣严法师:与人沟通的方法

我们都会选择与自己比较契合的人来往:一样会有其他朋友。我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认定了某些人不够朋友,不够资格做他的朋友,要和他交朋友是很难的,如果只是单向的就不能称作沟通。交朋友应该是多多益善,因为你不一定非得和他做朋友不可,更何况是他不愿意和你来往,心里还是要把他当成朋友“因为既然没有办法沟通。那就不需要再强求了,几次试探后或许会发现”也许是因为你的方法、心态或言语让对方误会。....
2023-06-29
圣严法师:与人沟通的方法

简略浅解佛的十种尊号

浅解佛的十种尊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是佛“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还有根本无明。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即一个觉悟的人,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是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2023-06-29
简略浅解佛的十种尊号

如孝法师:善因得善果行自己的善就好

我们皈依的是自性三宝?我们内心本有的那份慈悲和觉醒的力量;就是自性佛宝,因为内心本有的慈悲和智慧。与之不相应的、阻碍智慧和慈悲生长的是非法,这就是自性法宝,勇于实践就叫做自性僧宝,加上我们依此勇敢地落实。这就是内在的自性三宝,  内在的自性三宝要靠外在的住持三宝来引发。所以外在的住持三宝也很重要,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我们永远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殊胜的宇宙真理在呈现。....
2023-06-29
如孝法师:善因得善果行自己的善就好

净界法师:人生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

人生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业力去牵动你的心力。所以这两个就产生一种展转的一种循环的力量,那么《楞严经》在讲生命现象的时候:它也提出了变化跟相续这两个概念,我们一般人都会重视变化,其实变化给你的痛苦是一时的,其实在粗显的变化的波浪当中。你要更注意那种相续的力量,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续的概念(万法皆空,比方说果报的相续。....
2023-06-29
净界法师:人生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

智渡法师:杀生之害

杀生之害。  杀生者总以为被杀者是无知的、可欺的,无知在生命是相续的。无知在被杀者被杀后能明白真相,构成为有情生命(没有神识,其神识即会离开身体形成中阴”哪怕是在黑暗的情况下被杀,何况这种被杀的痛苦场面,在他(它)未被业力牵引去投胎之前,每天的这一被杀时辰都将重复经历、重复显现,于是肉身时不能知道的、这时均能了知,第一反应必定是复仇,  即使它(他)报复的情形我们看不见。....
2023-06-29
智渡法师:杀生之害

星云大师:万般烦恼皆因心动

万般烦恼皆因心动,动乱颠倒终归寂静“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我仍是‘即心即佛’: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世间万物跟着生起,纷纷攘攘:无时或了“心一静!浮荡人生复归(p”....
2023-06-29
星云大师:万般烦恼皆因心动

佛教中的药王菩萨是谁

《法华经》所谓的燃烧自身以供养诸佛的大菩萨,也是施与良药给众生,以除治众生身心病苦的大士。与药上菩萨,有时取代文殊、普贤菩萨,被作为佛陀的左右胁侍。药王、药上本为兄弟,因供养比丘僧众,被尊称为药王和药上。双双修成菩萨。佛陀曾对弥勒预言,这两兄弟将在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和净藏如来。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之菩萨。为阿弥陀佛二十五菩萨之一。隋代嘉祥大师疏《法华经》时说:....
2023-06-29
佛教中的药王菩萨是谁

我们的本能为什么会失掉

我们的本能为什么会失掉:《金刚经》上佛说得很好,却一个众生也没有得度者呢,众生成佛是他自己成佛,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丝毫意思去帮助他成就。也不可能有人能把本能拿去一点,我们自性的本能,你一定希求恢复自己的本能,  所以佛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自己的本能而已?佛告诉我们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会失掉?我们本来是觉悟的为什么会迷失?在《楞严经》第四卷佛回答说。本来没有迷悟?你的本能无所不知。....
2023-06-29
我们的本能为什么会失掉

打坐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打坐应注意些什么,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小则害病。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昏沉自然消灭,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便会变成性躁易怒,  坐禅有些受用时。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
2023-06-29
打坐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是超度亡人渡过苦痛之海。这个意义比世间追悼会更深刻,世间追悼会只是纪念怀念一下,顶多是在大会上宣扬一下。可是佛门里超度念诵经文、念佛菩萨名号。这种追悼是有实质上的意义,因为经文里面提醒我们断恶修善,佛菩萨教我们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教我们以这样真实的心行,这意义就更深刻了,我们以佛来追悼过世的亡人;这有真实功德,真实功德用现代话说。而亡者知道我们这样做。他也会得到安慰、欢喜。....
2023-06-29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向往成佛是不是执着呢

  开始学佛时,需要制订一个目标。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各种执著。包括对成佛的执着,修行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不再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达到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想法,还是典型的凡夫。而非佛菩萨的境界:  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当得作佛: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
2023-06-29
向往成佛是不是执着呢

大安法师: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就是站在我们凡夫众生的层面来解释这个经文,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宗门、教下绝大多数都是站在自力修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阿弥陀佛把他的大愿、大行恩赐给众生,就能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这种净土庄严“转化为我们众生的四土庄严”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变成我们的庄严?阿弥陀佛把果地上的功德全体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修行的功德,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庄严。....
2023-06-29
大安法师: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