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宝的功德和利益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宝者,皈依者;三宝为灯烛,三宝为舟航,三宝为雨泽”由此可知三宝的功德。第一具备的条件就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究竟有什么功德利益呢?总结经典中的功德利益有下列十点:  第一、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
2023-06-30
皈依三宝的功德和利益

什么是佛教说的无常

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是生灭法,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生、异、灭”生、住、异、灭。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现象的消灭叫做:刹那(K2az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
2023-06-30
什么是佛教说的无常

初发心和回向是一回事吗

众生的需求没有穷尽 普贤行愿的热力就不会穷尽,  我们在身、语、意积聚了一定功德后。一定要做结行的回向,要依靠发愿的力量来印持住这些业。来使我们的大乘慧命不中断,业的趣向主要由愿心来决定。所以结行的回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每天都要认认真真地作回向,自心有了普贤行愿的热力就一定要回向,由于众生的需求没有穷尽。普贤行愿的热力就不会穷尽:最初的发心跟最后的回向不是一回事吗:....
2023-06-30
初发心和回向是一回事吗

弘一大师:修行与改习惯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极粗显易知之习惯。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颇注意于改正习惯,今愿述其往事。但诸公欲自改其习惯,余今所述者、特为诸公作参考耳,故改正甚易。每日除听讲、研究、抄写、及随寺众课诵外,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2023-06-30
弘一大师:修行与改习惯

寂相法师:停止给予找回尊严与自信

找回尊严与自信,当你停止了给予。别人才知道你有多重要,不是因为自己显摆(zhē teng)人家,而是要他人在面对困境时。必须学会找回自尊、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凡事皆得在智慧的引导下。虽然我们一下子能从事物本身领悟其中的道理,并把它想明白,但在面对事情发生的当下。心里却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你当下领悟明白的,并不是真正想明白了。看破是智慧。放下却需要十二分的勇气。....
2023-06-30
寂相法师:停止给予找回尊严与自信

每日该如何修炼准提法

  一、每日修持准提菩萨的方法。我们搜集准提菩萨的各种身相庄严法相。若无佛堂则亦可供奉在适宜清净的地方。并深刻地思惟准提菩萨无量的悲心。将准提菩萨庄严身相及不可思议的功德都清晰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全部都消融在准提菩萨的慈悲光明中。准提菩萨慈悲的光明注照着我们。慈悲、智慧、福德在我们心中自然不断地增长。我们就安住在准提菩萨无尽的光明之中:接着我们诵持‘南无准提菩萨’或准提菩萨的真言。....
2023-06-30
每日该如何修炼准提法

怎样观察选择好的放生环境

怎样观察选择好的放生环境? 要尽量找安全的地方放生,尽量避免放生动物再 度遭到捕杀。不要故意把鱼类放进鱼塘、渔场,这种地方是专门养殖鱼虾供人捕杀的,它们很快又会被捞上来送进菜场、餐馆。前几天我 碰巧遇到几名美国佛教徒拎着几袋刚从市场买来的鱼准备在一家饭店大堂的水池里放生,饭店的保安马上过来阻止,那些鱼放进水池也很快就会被人捞上来吃掉。后来我们开车把这几位好心的外国人带到一条河边。....
2023-06-30
怎样观察选择好的放生环境

佛德是指的什么

由于佛陀具此异于三乘的殊胜功德,是指佛陀证得法身实相后,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缘果报定相: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三世因缘果报:  三、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根性胜劣。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欲乐善恶的差异:指佛陀遍知种种世间的性相:指佛陀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与否,佛陀觉知诸法,佛陀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指佛陀以大悲摄化众生,乃佛陀恒常系念救度众生的悲愍心。....
2023-06-30
佛德是指的什么

虚云禅师: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心能转物,’谓一切圣贤,我辈凡夫,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心不在道,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则生欢喜贪爱心,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满肚秽浊。  白云端禅师有颂曰。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怎好不痛念生死,应须放下身心,‘你何不修行呢:‘修行虽是好事,’僧曰,‘有一念佛法门。也念一声佛,必生西方极乐世界。....
2023-06-30
虚云禅师: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星云法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

青年于佛光山体验‘过堂’,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是人的生活所需,人间佛教要也顾念人的需要,有很多的规章、格式、规律,这些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水乳交融不容分割,所以,我们更要重视中华文化人间佛教的发展,应该让它回归到佛陀的怀抱。这是当今佛教徒所应该努力从事的工作....
2023-06-30
星云法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

坐禅时可以听音乐吗

坐禅时可以听音乐吗,消融瞋习,其旋律仿若佛国仙境的梵乐,或有以念佛持咒音声、梵呗赞佛曲调的,即所谓‘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梵音庄严清雅,可令闻者身心净化,引发虔诚的宗教情操。听音乐是耳根与声尘的接触,如能让自己身心清净下来。但禅修最好要有一个固定、专注的观察目标──所缘境,如数呼吸、观呼吸、观佛相、念佛号、持咒语等禅定门的修持。亦可观感受变化、观心念变化、观胜义(实相〉等智慧门的修持。....
2023-06-30
坐禅时可以听音乐吗

如何发愿如何积福

北京龙泉寺(图:是不是要发愿才能积福积德呢?发愿是树立行为的动机。譬如小孩发愿成为一个科学家,行动上就会照着这个目标努力学习,有了良善的动机和实在的行为。就造下了善业,具备感善果的力量,要发善愿,发大愿,发利益众生之愿:可发愿:愿自己未来有能力解除天下人的身心之苦?怎么样发心呢,  学诚法师,激发起内心的力量,不是仅仅在口里说什么,发心不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热情,心血来潮想去做什么事情;....
2023-06-30
如何发愿如何积福

中阴身到底有没有生死

  中阴身有没有生死呢,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一般书上讲中阴,在中阴境界的时间空间观念,与天人境界、地狱境界的时空观念都是相对的。在痛苦生病受罪受煎熬的时候。得意时候的感受时间是很短的。痛苦的时候感受时间很长,  所以中阴的阶段尽管讲七天一个生死。所谓七天不是人世间呆板的时间计算,实际上这都是观待道理,生命在娘胎里头。在这个人世间也是七天一个大的变化——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
2023-06-30
中阴身到底有没有生死

梦参长老:如何读诵佛经才能更有效果

读经就是修慧,《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念观世音菩萨要至心。你观想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发这么大愿,读诵他过去所做的事情,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过去所做的事情,诵《普贤行愿品》,那就随顺地藏菩萨发愿读《地藏经》?读《普贤行愿品》要随着普贤菩萨发愿,念经时读诵,  开始读的时候要发愿,把你读经的读诵功德,你发愿希望菩萨加持,希望三宝加持一切众生,随经文的意思入观,你读读会入定的,读到昏沉也像入定一样。....
2023-06-30
梦参长老:如何读诵佛经才能更有效果

学佛与别人有什么相干

学佛与别人有什么相干:学佛是自己学佛,别人都没有照做?这想法自暴自弃。佛是教我的不是教他们,我要学佛就要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日常生活、工作、对待人、事、物。都要遵守佛陀的教导,佛教我们存心要无贪、无瞋、无痴?或是每天用心和贪瞋痴相应,佛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若依然随顺烦恼习气。就不是在学佛。....
2023-06-30
学佛与别人有什么相干

正兴法师:歌声与微笑

会微笑的人,就会生慈悲心。  前几日一居士告诉我,说她最近很烦恼,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人生很迷茫。这位居士说出了当今社会一些人的心声。就意味着要对命运挑战,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要学会面对。人生中一时的迷茫可以理解,或许是在寻找人生的方向;如果人的一生都在迷茫,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每个人都会活得很累,身心疲惫不堪;我们最好是调整好心态,身累心不要累,身体累了睡一觉就可以恢复。....
2023-06-30
正兴法师:歌声与微笑

弘一大师:授三皈之利益

弘一大师(图:赞叹皈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灌顶经云,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受三皈者,其福过彼。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
2023-06-30
弘一大师:授三皈之利益

衍慈法师:修福报从珍惜一粒米开始

修福报从珍惜一粒米开始,  一粒米在现代人眼中,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但要知道需多少因缘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呢,农夫播种、耕耘、施肥等等,辛劳的付出,还要有阳光、水份等各种助缘,及不遇上天灾。才可享用这粒米,社会上无论是富人或穷人,在日常生活上,有些人会珍惜一切,也有些人习惯浪费,其中浪费食物是最普遍的现象,如把剩下的饭菜倒掉,若不喜欢吃的东西就不要,在家里或餐馆。常见有这种情况,衣服也一样。....
2023-06-30
衍慈法师:修福报从珍惜一粒米开始

什么是佛教说的三净肉

即解脱生命内在的无明、迷惑和烦恼。是追求个人解脱还是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希望个人解脱;也希望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声闻戒主要偏向于止恶。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沙弥戒和比丘戒同样如此,其重点在于对恶的否定,要我们积极阻止自身的不善行为。是通过止息某种行为来持戒,这也是出家戒的四条根本重罪。不杀生是声闻戒的重要内容?前面不是说过南传佛教不禁肉食吗。....
2023-06-30
什么是佛教说的三净肉

忏悔所依靠的四种量

(图:资料图),  文/学诚法师:  忏悔起作用,依靠四种力量;破坏现行力,指对自己所造不善追悔之心,对治现行力;即诵经持咒、念佛供养乃至胜解空性等善净之法,净化内心烦恼,遮止罪恶力,知错即改;后不再造,静息一切不善。依止力,修习皈依及菩提心,具足四力。既能使恶业感果的缘不具足又能破坏恶业种子  摘自学诚法师微博....
2023-06-30
忏悔所依靠的四种量

如何正确理解修

(图:龙泉论坛)。广义而言“凡是能够守护这颗心”使之趋向于善法、安住于善法的都是,修,闻思、诵经、持咒、打坐等等都是修行的方法,而真正的着力点就是在这颗心。在当下的一念,遇到实实在在的境界时?自己内心是什么状态?什么烦恼?如何保持正念。这就是实修,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听闻的佛法不入心,不在自己身心上反省、改过“那即使”修。了几十年也不算真正的修行,  修行是一个过程。....
2023-06-30
如何正确理解修

为什么女性出家只能一次

佛教经典中,  佛教经典中,明确记载女众一生只能出家一次,而男众能出家七次,使得不少人认为,佛教好像重男轻女。有歧视女性之嫌,事实如何呢?佛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  众生因为过去世所造善恶业不同生而果报不(p....
2023-06-30
为什么女性出家只能一次

讲无常和苦的态度是否不健康呢

讲无常和苦的态度是否不健康呢?佛教常讲无常、死以及苦 ,这种态度是否不健康太悲观呢?duhkha一词的意思是不如意的经历。它指出我们的生活并非完美,虽然我们大多不觉得时刻有苦。但我们会承认生活并非事事如意,即使我们生活得比较快乐。但是这样的情形能不能持续是没有保证的——其实一件小事就能改变我们整个的经历,他阐明苦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我们寻求解脱。....
2023-06-30
讲无常和苦的态度是否不健康呢

色不异空是什么意思

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当体即空,  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色即是空,所以能遇缘即起“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
2023-06-30
色不异空是什么意思

帮您解析何谓辟支佛

辟支佛,波罗奈国王居住高楼,坐在七宝床上。叫侍女用牛头旃檀香涂搽他的身体,侍女们的手臂上带着很多手镯,涂搽国王身体时。手镯相碰的响声满耳,国王听了很讨厌,叫她们依次脱下手镯,唯带一个镯子。便没有响声,国王当时有所省悟:多事便多恼,也和手镯相碰的响声一样。国王即时离欲”独居静坐参禅,得辟支佛果,出家进山去,以这种因缘证道。称为中品辟支佛,在没有佛法期间。善根成熟的人愿作辟支佛,便厌世,出家得道。....
2023-06-30
帮您解析何谓辟支佛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