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为什么称为三宝
佛法僧为什么称为三宝“宝?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如世间的珍奇宝物,《宝性论》中,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没有善根的众生,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可以庄严世间。令世间美妙,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极殊胜无上,三宝也是这样“不为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动,故名为宝。....
2023-06-29
圣严法师:安心的三个方法
要“心(p....
2023-06-29
皈依的利益:随愿皆成
皈依的利益:随愿皆成, 所谓随愿皆成,非指所有人的所有愿望。而是美好善良、自利利他的愿望,对于这些正当愿望,真切祈求三宝加持。皆能心想事成,包括我们在做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同样可以祈请三宝加被、护持, 我们能否在世间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福报,而三宝为无上福田,若我们的心恒常与三宝相应,便能念念成就无量福德、消除无量业障。所愿自然容易成就,具足内在福报,辅以三宝加持。便能随愿皆成....
2023-06-29
印光大师:如何对治嗔恨
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瞋是心中火,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不生瞋恚。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萨捨头目髓脑时,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
2023-06-29
法尊法师:为什么皈依三宝
欺骗人们等)、有无记的(如小儿随父母参加法会受皈依等)、有善的(如正信受三皈依等)、有出世的、也有最无上的,且说善的、出世的无上的受三皈依的起因,依此正知正信而皈依三宝的。唯有依照如来所说八种正道、三增上学、修清净行,若能依此正知信皈依三宝。依此大悲大菩提心故皈依三宝。则已了知为什么皈依三宝?其次当说何以单说皈依三宝。这须了知有内道与外道之差别,一是真能令皈依者出离生死;故唯此法门是真皈依处:....
2023-06-29
济群法师:用佛法剖析所谓的欲望
用佛法剖析所谓的欲望。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禁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
2023-06-29
念佛应念六字还是四字
念佛应念六字还是四字:法师“您讲《净土资粮信愿行》时”总是提到,好像印光大师也提到最好念”六字洪名。我想知道净土宗祖师和您都是怎么念的?为主,较少,却担心念“的效果不如“请法师慈悲开示。原则上:、念”不要因此而忐忑不安, 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念六字的。因为大多数念佛人一开始会信心不足?来建立跟阿弥陀佛的亲切关系,是梵语”多义不翻,它有恭敬、礼拜、归命、归元、救我等意思。 只要做到。....
2023-06-29
皈依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
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是圣贤僧的品质。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尚需不断精进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
2023-06-29
为什么要念多种咒语呢
我们为什么还要念那么多咒语呢: 法师答,念一切也等于念一个,这些咒语也有不同的缘起。不同的作用,诸法一性,但是每位佛菩萨都有不同的愿力。 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慧的体现,我们要开始讲法了,这个时候就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加持。让自己有智慧,观音菩萨是一切诸佛菩萨慈悲的体现,我们要开始做火施了,这个时候就念观音心咒,祈祷观音菩萨。为众生发慈悲心, 众生有不同根基、不同意乐、不同因缘。....
2023-06-29
明一法师:禅修中的五种念头
须识五念。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惭愧者多即静一念。即静一念为药。 从这里我们知道第一是故起念。就是我们有心在座上去想一些事情。当然用功(数息、参话头、持咒、念佛等等)也是一样”就是无心而想起的一些事情。它和故起的区别是无心生起的念头。这个念头如果不是用功的那个“我们做功夫也正是利用这个串习念,使得我们的功夫加深变成串习念,自己控制不住就会去想的念头。....
2023-06-29
到底什么才是四禅八定
什么是四禅八定, 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 色界四禅。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2、二禅是进一步把觉和观都除去。....
2023-06-29
明贤法师:信仰不是寻找奇迹
而绝不是特别陡峭、特别严峻而让大家觉得没有接受余地:而不要把皈依当成一个信仰的起点。佛教信仰是具备理性的实践,可是我们的奇迹是在实际修行当中来寻找,我们不到心的外面去寻找奇迹:我们信仰佛教不是在寻找心灵寄托,所以我们不会把祈福免祸当成我们信佛的一个主题来看。我们信仰佛教的主题绝不仅仅只是祈福免祸:不要拿祈福免祸这个词对佛教来定性“因为做善人不一定要信仰佛教。善报是信仰佛教的一个必然结果。....
2023-06-29
觉醒法师:自由的人才是快乐的人
勘破死生无常?是不是一种消极的观念呢,往往认为是消极、悲观的。其实这是对无常本身的不明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死了之后又会面临什么,我们才能找到没有恐惧的境地,如果我们能踏上不生不死的境地。只要预先勘破生死念头在于何处,何谓生死念头两端?佛陀说无生、无死、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不灭的自我、无尽灭的空虚,没有生、没有死,你就不会害怕、不会渴求、不会妒忌,要真的不害怕。....
2023-06-29
本性法师:学佛关键词
经常问我佛法大意,并感叹佛法深广。 四、观察身不净、观察受是苦、观察心无常、观察法无我 五、皈依佛、法、僧 六、严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七、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八、履践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九、不懈闻、思、修 十一、息灭贪、嗔、痴 十二、坚持信、解、行、证 十三、圆满悲、智、愿、行....
2023-06-29
佛教开经偈有什么含义
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偈“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後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这是赞扬佛法的教理无上甚深,无上就是指世间没有一种学问可以超越佛教的义理,根本没有机会闻修佛法, ‘我今见闻得受持’。佛法难闻今已闻,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追求与研究佛法。....
2023-06-29
学佛是否一定要持戒
学佛是否一定要持戒,就是世间人说的知道停止的地方。这代表佛弟子智慧的成熟, 佛陀说受持三皈依是一种善根,所谓的善根就像健康的根会长出花果枝叶一样,而是你内在的善根流露,过去世的愿力和修行的福报、善根在起作用, 在家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对未来的希求,受持戒五戒、八戒或菩萨戒;如果你想成佛,就要受持菩萨戒;就要受持比丘戒——出家人的戒。五戒全部受持,如果仅受持一戒也会得人身。....
2023-06-29
为什么佛经中经常讲女众的过失
为何佛经常讲女众过失, 文/索达吉堪布 , 因为女众的烦恼比较深重。佛经中说。女众有五种过失是男众没有的,这主要是针对女众身体低劣而言,有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喜欢听。一听到讲女众过失:女士们就站起来反抗“有位美国的上师曾说,千万不能讲她们过失尤其是《宝鬘论》和《入行论....
2023-06-29
常福法师:何为菩提心
何为菩提心。 一、何为菩提心 菩提心是无量无边觉性, 一者正觉,二者无上正觉。依三种菩提而发心也, 二、何为发菩提心 观察众生因无明分别执着而幻生五蕴身界,情世间》生起苦空无常无我寂灭无生的心。即是正觉之心,依苦空无常无我寂灭无生的心修观,观法无我,寂灭无生, 三、何为发无上菩提心 观察众生因无明分别执着而幻生五蕴身界,世间器界。 观察众生依心中一切法《五蕴世间。....
2023-06-29
宗舜法师教你在家浴佛
《浴佛功德经》(也作《浴像功德经》)说浴佛有八大功德。香汤内容可以根据古方,也可随自己心意和方便。以勺盛满香汤“从佛像顶浇灌而下”边浴佛边念诵,寺院多举行浴佛法会,按照唐义净三藏翻译的《浴佛功德经》(也作《浴像功德经》)说浴佛有八大功德,由作如是浴佛像故,能令汝等人、天大众现受富乐;于所愿求;无不遂意,悉皆安隐,长辞八难。3、所求如意;4、亲眷安乐;8、速成正觉。....
2023-06-29
释迦牟尼佛的事迹
佛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 文/南怀瑾,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家世, 一、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 前述一个宗教的成长,必然有它的义化背景。但开创这个宗教的教主,以他个人的历史与所建立的宗教关系更为密切所以研究一个宗教之先必须要了解教主的生(p....
2023-06-29
延参法师:生命从来不呆板
要清醒地认识这(p....
2023-06-29
圣严法师:出家人落发剃度有何深意
我们刚强难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习气则不易去除,现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愿的出家人,阻断信众学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观念、行为并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 你们的师父拼命地在弘扬佛法,既然不认同师父与僧团? 培养品德与悲愿。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愿,如果出家后依旧保持在家人的习气,却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养成柔和善顺、忍辱负重的出家品德。....
2023-06-29
僧尼是社会的寄生虫吗
佛教的僧尼不事生产,是社会的寄生虫吗?绝大部份众生毕生所做的事之最终目的是要令自己得到快乐而离开痛苦。其中包括了真正修持的大乘出家僧尼,却牺牲自己的世间福乐,致力于令所有众生得到真正的快乐而得离痛苦。世俗的人只为自己得乐离苦而营营役役,大乘的修持人却为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努力,以非凡的耐力去修持成佛来利益所有生命,反而是自愿肩负一切众生的究竟福乐之担子, 即使由世俗的层面去说。....
2023-06-29
佛门分宗的理由是什么
穷法相唯识之学,例如无著 (2) 世亲 (3) 的宏扬唯识,迦叶、阿难的弘扬禅法。即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大乘的律、禅、净土、华严、天台、法相、三论、真言、地论 (6)、涅槃 (7)、摄论 (8) 等十一宗,摄论并于法相,这便是中土佛法的轮廓: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求大乘者。游戏如来大寂灭海,既然法法皆归无上菩提,欲窥诸宗的堂奥。....
2023-06-29
为何依教必须发菩提心
依教奉行必须发菩提心, 依教奉行必须得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我们很难也不可能走完你的真正成佛的道路,我们选择师父也得选择能够发菩提心,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会彻底地度自己:我们所说的度一切众生就是奔这个实相去的,我们应该顺着这条道去修行才正确, 昨天和大家讲怎样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必须要度众生。但是所谓的度众生必须舍去度众生相,我们才会真正见到菩提心。....
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