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甚深
【五种甚深】 [出法华论] 甚深者。即如来所证真如理智境界也。以此五法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也。 一义甚深义甚深者。谓如来所证种智性义。微妙不可思议也....
2023-08-10
五类法身
真言宗所说,谓此五类法身,皆含摄在大日如来一大法身内,所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情无情,皆是毗卢遮那法身所摄,包无不荆 一、自性法身,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
2023-08-10
【礼拜】是什么意思?
礼拜(佛教解释)
礼拜 “礼拜”条第一义为:古代礼节,对人施礼[1] 祝拜以示敬。书证为汉代班固《白虎通·姓名》:人拜所以自名何?所以立号自纪礼拜。自后不自名何?备阴阳也。人所....
礼拜 “礼拜”条第一义为:古代礼节,对人施礼[1] 祝拜以示敬。书证为汉代班固《白虎通·姓名》:人拜所以自名何?所以立号自纪礼拜。自后不自名何?备阴阳也。人所....
2023-08-10

什么是【法性】?
法性(佛教解释) 法性,和佛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
2023-08-10
一念不生
谓一念不生处即为佛的境界。《华严五教章》卷一云︰‘顿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华严经疏》卷二云 ︰‘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
2023-08-10
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 佛教指甚为稀有难遇的盛事,即前所未有。原是经中常见的套语,如《楞严经》卷一:“法筵请众,得未曾有。”唐·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何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
2023-08-10
辟支佛
辟支佛(佛教解释)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辟支迦佛陀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
辟支佛 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
辟支佛 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
2023-08-10

僧多粥薄
僧多粥薄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
2023-08-10
什么叫【无为法】?
无为法(佛教解释)
无为法 佛教名词,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略称无为。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 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乘....
无为法 佛教名词,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略称无为。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 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乘....
2023-08-10

三种思惑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著见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2023-08-10
五十三参
简介 《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主因系....
2023-08-10
持名念佛
佛教净土宗四种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佛说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2023-08-10
三界九地
三界指众生赖以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为九种生存的处所,宗教术语,是指众生迷妄有情,在生死明灭变化中流转,依据其境界不同所划分的三个主要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
2023-08-10
雁塔题名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
2023-08-10
一大事
佛教术语。源于《法华经·方便品》:”诸佛释尊唯以一大事之因缘故出现于世。” 在佛教文学中,其指“佛为救济众生,出现在此世”之意。 (术语)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
2023-08-10
佛教【善恶】怎么理解?
善恶(佛教解释)
善恶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
善恶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
2023-08-10

森罗殿
指主管地狱的阎罗王所处的宝殿,又名森罗宝殿。《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十殿阎王为“十殿森罗慈王”。如《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玉帝准奏,即差金星奉旨,到阴司森....
2023-08-10
佛经中怎么解释【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佛教解释)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含义 佛经中所常....
2023-08-10
僧不僧,俗不俗
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俗语中形容某人的穿着打扮或行为不伦不类,谓之“僧....
2023-08-10
离相(佛教名词)
离相 佛教语。谓离开色相。词语解释 唐 崔元翰 《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辩心体状又分三科:一、....
2023-08-10
一体三宝
【一体三宝】 三种三宝之一。又称同体三宝、同相三宝。三宝指佛、法、僧三者,名称虽异而其本体实同。一体略分三义: 1.就事而论:佛体上有觉照义为佛宝;佛德有可轨义为....
2023-08-10
佛教【果位】是什么意思?
果位(佛教解释)
果位 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释义 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分类小乘佛教....
果位 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释义 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分类小乘佛教....
2023-08-10

【佛果】是什么?
佛果(佛教解释)
佛果菩提 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
佛果菩提 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
2023-08-10

菩萨戒
菩萨戒 (佛教解释)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
2023-08-10

佛教名词【声闻】的含义
声闻(佛教解释) 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含义声闻 ⑴.亦作“声问”。音信。....
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