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怎样使自己气息调柔
气息调柔是用功入门的关键。心粗气浮进入不了禅定,所谓调饮食,呼吸在我们人体内部是以风的状态存在,身体内部如果没有风,所以用功又要四大调和,四大调和是以气息作为一个关键,也就是说要使身体内部的风大周贯全身。因为息的基础是色法。自性的光明不能发挥,所以要用种种方便来扫除心地上的尘垢。在用功的过程中就不至于产生焦虑,所以气息调柔是用功的一个关键,把饮食、睡眠、身体调整到适合修定的状态。吃得过饱昏沉重;....
2023-06-25

净慧长老:以无所求的心行无漏善法
是由每个个体生命无始以来所作所为积累的结果。这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从无始以来身、口、意三业活动的积累。也形成了全人类乃至十法界总体生命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一定要从我们心心念念的起心动念处入手,只有从心心念念的活动入手来体会业,生命的种种困惑无非是受业力的影响、业力的牵引。三恶道的众生是以恶业的积累为主要成分,这是作世间善法而感得世间有漏的果报。四圣所作的善业都是以无所求的心为出发点。....
2023-06-25

佛教为什么说“人生是苦”
觉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毫无意思,也就取消了人生本来应该的努力与向上,悲观地看待人生世界。社会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也都多半会以此为根据。也易于陷在消极悲观的错误当中,只不过这种积极意义产生在对于我们现实处境的正确认知之后。人生怎么会是苦的呢,人生中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这些怎么会是痛苦的、悲苦的、哀苦的事物呢,佛教所说的人生之苦并不是这一层面上的意思,人生当中虽有喜乐,所以佛说人生是苦的那个。....
2023-06-25

安放经书所应该知道的常识
安放经书应知道的常识,对於安放经书的常识应该知道,我们应该看着这一切经典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看着这一切经典比任何珍宝更重要,’所以经典是佛的法身所在处; 助印经典、阅读经书、恭敬经书,但若对经书不恭敬,安置经书所应注意事项,经典所在之处皆有龙天护佑。举凡经、律、论其放置层次。原文经典、经典注解、一般佛学书籍、圣贤的言论、教化性书籍、一般书籍, 3)经书上不可涂写。不得一边谈说杂话、吃东西。....
2023-06-25

星云大师:非法非非法
非法非非法,小如芥子微尘。佛教皆名之为‘法’,称为‘正法’,无益于人者。人生之所以痛苦,社会之所以混乱,正是因为许多人在‘非法’中打转:贪财,财富有了;还要贪杯买醉,名位有了;还想藉势欺人,贪吃,肚子饱了;还求山珍海味,贪爱,爱情有了,沉沦欲海⋯⋯以致起惑造业,作奸犯科,与‘非法’为伍?人生怎能不苦呢,认为‘非法’非‘非法’?社会怎能不乱呢, 像桃园一对父子因无力还钱而绑架债主之子,勒索巨款。....
2023-06-25

印光祖师:世出世间法唯是一心作
世出世间法, 世出世间法,唯是一心作。心灭则法灭。欲得灭心法,须知法根源。法根源既得,法灭心亦泯。五蕴既空寂,圆满菩提道, 大乘百法明门论者,天亲菩萨欲令世人咸知心之本体不生不灭,以明世出世间所有诸法,皆依此立。若能了知一切诸法,则一切诸法,皆是真如。则法法圆通,寂照双融,则一法不立。 观世音菩萨以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百法之略称耳。则五蕴悉成深般若矣。群暗皆消,则性相显密,悉是一如。....
2023-06-25

详解妄语的种类及果报
妄语的种类及果报,尤其是诽谤重要佛经,诽谤人的遭报越重, 其次是在佛教中未证言证、做假见证。因妄语而下地狱,妄语者再世为人。不诽谤佛法僧三宝,不恶口辱骂他人或其它众生;但为利他而说善意的谎言不算破戒;但在受非法威胁之下而假意立的约不算真实誓约;不和非配偶的对像说淫秽之语;消除妄语罪业,对治诽谤三宝的罪业,传播《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华严经》、《金刚经》等佛经功德特别大。....
2023-06-25

佛教的五乘佛法是什么
佛教的五乘佛法是什么:佛教的”五乘佛法?人天等各以所修的法为乘。佛陀说:有五种不同的修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教法,运出四趣。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邪见),十善戒的教法,而得生欲界天:有善根的人闻佛声教“以乘修持”苦、集、灭、道,四圣谛教法,而悟真空涅槃真理,以此正法运出三界,因观修十二因缘的教法。....
2023-06-25

太虚大师:楞严大意
不能认清法之实相。能如实觉知者为佛。觉者、谓于诸法实相如如相应者,因此法是如实觉知之法,使众生闻而悟入。谓之佛法。《楞严经》亦是佛随顺众生应机说法所开示的一部经典,人类或其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生长发展的原因,住字有相续生存义。或财、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众生及无情器界,欲界众生。根本否认食、色五欲,而佛教之声闻、独觉二乘法,无漏的清净胜欲,惟大乘佛法,故法身般若大悲大愿。....
2023-06-25

“娑婆诃”的六种意思
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你念这个咒,一切所求、所希望的事情,就是你没有诚心;你对这个咒稍微有一点点不信心,但是你必须要真信心;你诵咒的时候信不信,菩萨是知道的;菩萨都会知道的。你想吉祥,希望见这个好朋友;那么你也要有信心诵持这个咒,甚至于你想要得到一个善知识,本来在比丘往生、涅槃的时候,念死了,我知道人人都不愿意死的?只有佛菩萨知道你的德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住到烦恼的地方。....
2023-06-25

投胎转世情况是怎么一回事
投胎转世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圣者投胎转世是凭愿力自在而来,凡夫投胎转世是随业力无奈而来,同样转世投胎,境界却截然不同。 凡夫(梵语prthag-jana)投胎转世是随习染、妄识而来,当中阴身处于幽暗世界之际,一片黑漆漆不见人影,乃至不见山河大地,内心恐慌畏惧,孤独无伴,徘徊惆怅,若突然看见有光芒出现,动个念头,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现之光,乃至畜牲行淫欲之际亦必然如是,若见男女行淫欲,当下做不了主。....
2023-06-25

智维法师:保持一颗自在的心
闲暇时喜读书、喝茶,在山中充实地生活,从中体会内心的风景。有时候为了弘法,期间也会碰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虽然有时会很累,但是当手头的事情忙完后。就会把这件事全然放下, 为了更加契机地弘扬佛法,法师们需要进一步融入这个时代,因此要借助各种科技产品来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但法师们对这些科技产品的态度非常洒脱,比如一位法师正在看一个很精彩的电视节目,他会毫不留恋地立刻起身:不应住色生心。....
2023-06-25

明一法师:欲速则不达
在他的园中种有一株好树,在结果的时候能生出一种很好的果子,这果子香而甜美。国王领他去看这株树“这株树能生出一种果子,就叫人来把这树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后来又叫人把栽倒的树再种植起来。却终不能把已断了的茎和根接起来,当然不能再生果子了, 这故事比喻∶释迦世尊曾指示我们持戒功德像大树一样。它能生出种种禅定、神通、智慧的殊胜的果,假使我们要得到这些果子的话。还要修许多的功德善法来灌溉它。....
2023-06-25

皈依三宝后要做些什么
若不修行终不解脱。这个患不在三宝而唯在自身: 一、皈依后应常亲近善知识。必由师长渐次指导方能有进益故,故必常常听闻正法,要由闻法,乃能了知何者应断,必以现量比量等观其是理非理,非唯听闻便能决定故(听闻只能引生闻慧,则须如所知者而起正行,渐由戒定慧三学,进求断除烦恼, 一、皈依三宝后须渐学制伏烦恼。要依佛说而行。进一步须随自力能受学学处(学处即戒律),若皈依三宝仍好乐杀生,学习如来所制学处。....
2023-06-25

净慧长老:能守一万事毕
这是真际禅林2007年第二季度的七日禅修活动,我记得第一次禅修活动时曾经与大家相约,今年真际禅林举办四次禅修活动,使佛堂的修行设备进一步完善,感恩真际禅林各位法师的慈悲。是他们成就了我们大家修行办道,使得每一位道友都能坚持七天的修行活动,参加的人都穿统一的灰色坐禅服装。这在禅的修行上是叫做‘‘具缘, 这次又请了柏林禅寺的维那师道智法师来给我们作指导。....
2023-06-25

佛教的随众过堂与食存五观
佛教知识:就是指集体吃饭,就是指斋堂,即是吃饭用膳的地方,因为寺院里人多“集体吃饭采用”方式吃饭有一定的规矩。好处很多“或许有人初时”过堂,会有点儿不习惯,样样要有规矩,有点拘束,但是慢慢便自然适应。觉得有受用,随众过堂利益:好处有八。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是通知准备吃饭,众人穿袍搭衣;去到斋堂,排班静候。恭迎大和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2023-06-25

何为二十三种恶业因果
说宿殃短命报,说贫穷苦楚报,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说眷属斗诤报,说无舌疮口报,说丑陋癃残报,说所求违愿报,说饥渴咽病报,说惊狂丧命报,说天地灾杀报,说狂迷取死报,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说骨肉分离报,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说亿劫轮回地狱报, 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说禽兽饥饿报,说所求阙绝报,说卑使下贱报,说无舌百舌报,说边地受生报,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先受如是等报。....
2023-06-25

念经前是否一定要吃素
念经前是否一定要吃素?念经前一定要吃素吗? 念经前能不能吃素,是偶尔为之的一缕善念,还是深信因果的真心奉持? 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虽不吃素。亦可念佛“ 这就要看学人对自己的定位到底是真实修行,真实修行。诵持佛号或经文时”以身口意清净三业供养诸佛菩萨, 在初一、十五或佛菩萨圣诞这样的特定日子,很多居士都能做到吃净素、念佛诵经,但如果发愿每日坚持做早晚课的,可以漱口清净,并在佛前诚心忏悔。....
2023-06-25

佛教三藏十二部是什么
佛法经典向有“ 佛法经典向有”笔者初学时,曾误以为有十二部经书“后经请问方知是对一切经书”文体内容,义,然而在诸同修中也屡有如我之望文生义的。看来这在初学还有点普遍性,这个现象既说明初学者的飘浮,也显示了佛法经论对名句文注重实际义理的特性“初学如仅凭想当然。所以在佛法的名相上,需要练点基本功,依义理而解法,依法而修证“从而再深明,以名求物;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的旨趣。....
2023-06-25

崇化大和尚:顺应时代践行人间佛教
2017中国大理崇圣论坛9月24日在大理圆满落幕。本届崇圣论坛具有学术性、国际性、多领域等特点,佛学 @箫吟清)。 2017中国大理崇圣论坛9月24日在大理圆满落幕,本届崇圣论坛期间举行了包括新媒体论坛在内的多个分论坛。以及澜湄六国佛教交流合作会议,本次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国外论文约占40%,具有学术性、国际性、多领域等特点,崇化大和尚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作了总结性发言。....
2023-06-25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有情”众生
佛教讲“众生,甚至一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都叫做”有情的层次”有四点看法, 娑婆因有情渐成国土: 常有人问:因有情众生的业感招致”生此国土而有了各种种族、各式家庭,各个国家,娑婆世界, 众生因有情妄执有无“有情。又叫“众生”众生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众生因为有情”所以会执着,喜爱之境。因此拥有时就会计较、比较,失去了就会伤心难过“这些都是因为”而产生的妄想执着。....
2023-06-25

大安法师:在家学佛遇到逆缘如何处理
在家学佛逆缘多,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因为我曾做过十年的在家居士。 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和工作责任,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修习佛法上。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就把家庭关系搞得非常紧张, 或许家庭成员对你学佛不能理解,但我们要理解他的不理解。多少年来宗教信仰都是被边缘化的,大部分人不了解佛法讲什么,所以他一看你信宗教就以为你是迷信、是消极。很多人一听到你是学佛的。....
2023-06-25

圣严法师: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
以佛的智慧来看世间,包括心理、精神、物质、自然等一切现象。生灭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变化,不用等到坏灭,当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实,并不可能永远保持漂亮的外观,而是从不断消长的变化中体现它的空性”这样的过程显现这朵花也没有不变的自性,所有鲜艳美丽的花草都会逐渐失去它的色泽。直到最后完全干枯、化为泥土,并不能永远都维持美丽,所以它们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也是没有自性的。....
2023-06-25

阿姜查禅师:修行的妙谛
以下是阿姜查在巴蓬寺回答人们有关修行问题的部分节选:我很用功修行。但似乎尚无一点消息:修行不能有所求,凡有求解脱或求开悟之心即成解脱之障碍。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可以日夜精进不懈,但若仍有企求心,则永远不能获得涅盘。此求解脱之欲会导至疑惑和掉悔,无论你修行多么长久多么卖力。智慧决不会从欲望中产生,只须很单纯地放下,警醒地观照身心,不可有有所得之心。甚至不可执着修行或要开悟:关于睡眠?....
2023-06-25

为何部分佛教徒要出家
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最后达到佛的果位,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
2023-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