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阿弥陀佛的作用是什么
在心安定下来的当下,就会爆发出内在的智慧,智慧就会让你很有力量。无私奉献众生的人?他到时候也要回馈你,所以佛教里说“ 为人民服务不是吃亏的事情”你付出的会收获回来的,只不过是说我们不做这种想,你自然也会得到,慢慢地学会跟每个人结善缘。不管是我爱的人还是我恨的人,能不能在心里把这种所谓的爱和恨都放下, 有所爱的就有爱别离苦?同样也是苦,所以让我的心回归到当下。远离于贪爱,远离于瞋恚。....
2023-06-23

来果禅师:受一分委曲消一分业障
乃无知者言之,断不挂齿?下至众生,上齐诸佛,竟不能免? 释迦世尊乞食既毕,忽一僧尼捧腹而至“对佛面立即云,汝今说法,我身难安,凝然罔措!可怜我佛受此重大委屈,循例乞食,时有阿阇世与调达(提婆达多)二人,欲谋我佛,后因二人改悔,此之饿饭委屈?调达竟着力士多人, 又如慈明请法汾阳,设法往觐,欲令他去,慈明私立殿角一夜,晨早见之,可怜慈明,号西河师子, 从上诸佛诸祖尚然,安住禅堂,嗔来喜受。....
2023-06-23

清明要烧纸钱给祖先吗
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勿随俗转,不可过为铺排张罗,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虽非出佛经。《法苑珠林》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岑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问答等事,便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
2023-06-23

太虚大师:大小乘区别
细言之颇深。程度均超过人天法。大乘小乘之区别如何?大乘小乘之别,细言之颇深。概言之,大小乘均为出世法,了解生死轮回,程度均超过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间太(p....
2023-06-23

无异元来禅师:初心学者以愿为基本
《无异禅师广录》 宗教答响二 愿力品第六:发菩提心最胜功德,为菩萨行,如诸比丘对佛菩萨,作何愿力?法门无量,世出世法。愿者,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以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令诸菩萨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发大誓愿,谓能摧怨敌故,此愿力非但比丘能发。皆悉当发此誓愿,悉皆回向大地众生。....
2023-06-23

虚云老和尚:能放得下
讲十件难事,这十件事办不到,遇师难,出尘难,悟道难,敬心难。自知惭愧。古人说“你们不相信苦恼业障。古人说得到。别人不知我的苦恼。明眼人会说我。你何不自己讲讲自己:纵有满腹知解:……故有密戒不许滥传于不道不明不圣不贤之人,则必受其殃,开千古破戒之风?徒以宿业果报而自慰,足以证明大师功过深浅矣,我写信到杭州托心文法师打听这封信是谁写的“想和他通个信。又说就学人所知者,他最初责我以宗匠自命。....
2023-06-23

如瑞法师:看清楚无常
曾经有一个比丘出家修行,贪恋于世间的东西放不下, 还俗以后他来到叔叔家帮叔叔做事情。他碰到了迦叶尊者,尊者就对他说“请你提起正念。 因为曾经修行过。到刑场的时候他专注于正念上的修行,行刑的人见到这样的事情就想。我曾经是一位出家修行的比丘?因为贪著世间的五欲”幸亏碰到我的师父“告诉了我提起正念的方法,真正的快乐不是世间的五欲可以让我得到的。 国王听了这番话以后说。既然你以前做过比丘。....
2023-06-23

明一法师:吃素吃斋大不同
吃斋中的关键是——过午不食, 绝大部分人认为吃素就是吃斋,这可能是因为寺院里面吃的是素食的原因,其实吃素和吃斋是完全不同的,吃素是不吃荤辛菜。他们号召吃素主要是为了保护动物而不吃所有与肉类有关的食品,吃斋主要是讲过午不食,吃的内容是什么则无所谓,吃荤也罢,只要是过午不食就算是吃斋了。吃斋对于佛教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其它宗教也有类似的吃斋,也有的人认为中午的时间应该为十二点整。....
2023-06-23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想皈依先了解佛教三宝: 文/妙祥法师“ ☞三宝为究竟皈依处 佛在《法句经》有这么一句这的确是(p....
2023-06-23

生活中怎样利益恶道众生
生活中怎样利益恶道众生:都可以布施给恶道众生。一个饿鬼手里握着一口痰?他说有位比丘发心比较清净,在吐痰的时候做布施了。我们若是以慈悲心去做,吐痰也是布施。包括洗澡水、洗脸水都可以这样做布施,我们就以慈悲心、清净心,念一两遍观音心咒,心里发愿。恶道的众生就能得到这些, 我们现在处处会遇到违缘和障碍。和这些恶道的众生也有关系,若是你经常保持善念,经常给恶道的众生做布施,恶道的众生也能得到利益。....
2023-06-23

衍恒法师:如何参话头
就不可能有这个愿力去做这件事情,就是要信佛语真实不虚,要信我们这颗心跟佛是一样的,那是因为我们的自性光明被妄想、执着遮盖住了?要想见到我们的自性光明。释迦牟尼佛说了种种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就是为了对治这些妄想、习气,依宗门这一法用功就要歇下狂心,但是我们的心有没有歇的地方。祖师菩萨们就给我们留下了这句话。让我们把这些妄想心都歇下去。 我们常说参话头,我们现在念这一句佛号?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
2023-06-23

佛教的真空妙有如何理解
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大乘佛法是针对于小乘的解脱道来说的“你证悟空性只是明白”就是你不仅明白内在本体是空、无我、空性”而且你的生命也可以有无尽的庄严、无尽的妙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大乘佛法就是自己明白了无我”还要生生世世救度一切众生。成就佛的净土,不是我们现在现实当中你、我、他、时空执着的有”你不能从墙上穿过去,他到十方世界来去可以一切没有障碍,没有一个事物能障碍得了他。....
2023-06-23

宗辉法师:坦然接受生命无常
Q 死亡恐怖而陌生,我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A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正确认知死亡,内心就不会恐怖了。佛教称死亡为“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我们面对生死。佛法难闻,要懂得珍惜生命,以人生苦、空、无常为动力,临终时则没有恶业的系缚, Q 我想全身心念佛。但是担心放弃化疗后病情恶化。....
2023-06-23

是否守住十戒就够了呢
是否守住十戒就够了呢?祖师曾说受戒容易守戒难,尤其是末法时代要守清净的戒实在不容易。要守清净的大戒(比丘、比丘尼)更不容易,我们是否该持十戒就够了?受戒容易守戒难。若要守清净比丘比丘尼戒更是不容易, 这个比丘比丘尼的守戒不容易?那你守个三皈五戒容易吗。你受三皈都犯了?说受三皈还犯吗,你跑那算命、打卦或者信一个外道,那你都算破了三皈了,不算佛弟子,就是三皈你都破了? 我们是否应该持十戒。....
2023-06-23

佛教咒语真能驱蚊虫吗
佛教咒语真能驱蚊虫吗?夏日即将来临,各种小生灵也出来了,如蚊子、苍蝇、蟑螂、蚂蚁等小生灵,有时不免受到侵扰,作为佛弟子,如何用最愉悦、慈悲的方法驱离虫、鼠、蚊、蚁呢?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祖师——普庵祖师,他发菩萨大愿,凡有安神、请佛、安宅、外出……等等冲煞禁忌之日,诵此咒一或三遍,即可“百无禁忌”家中蟑螂、白议、蚊虫、老鼠……等诸虫恼人。诵此咒可避之,俗姓余,名印肃,号普庵。....
2023-06-23

消灾和延生是可能的吗
消灾和延生是可能的吗? 文/圣严法师, 佛法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p....
2023-06-23

净慧法师: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每个人反观自心就会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禅,那一点点受用就是禅,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我们更不能不借助于这种方便来共同地学习、体会、修行“可以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是一个总的法门,世法也是如此,讲来讲去。讲的便是我们这颗心,世法里讲,佛法里更是如此,心地法门”今天讲一讲要怎样来观察我们这颗心,修一切的法门都是在观心,都离不开观心。....
2023-06-23

妙祥法师:多睡害处大
多睡害处大,初夜后夜勤修诸行不应睡眠。无以睡眠因缘,就规定了僧人是四个小时的睡眠,我们能得到四小时睡眠的这种修行方式。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堕落睡眠里去,不能睡八个小时吧。甚至告诉你睡十个小时,就让你使劲睡,但知道睡多了不起来;也就是你从睡到醒的这一段时间是你的需要量,再睡,这个欲漏都在醒了以后再睡觉的这个过程中,就必须从睡眠这块下手。这一睡就会睡到一千年去,多睡会堕落畜生道,以睡觉作禅定等等的。....
2023-06-23

学佛是为了比别人好吗
学佛是为了比别人好吗?首先学佛要有正确的知见,学佛的目的是了生脱死,圆成佛果。那么学佛人要有一个对世间法的一个佛法的观照,就是苦空无常无我。这个世间一切无常,一切都是苦,不要有对自我的执著。所以不要把学佛变成一个世间的善法,好像学佛一定要比别人好,官要比别人当得大,才说明你学佛有效果, 因为众生的业力不同,学佛不是为了各方面比别人好,学佛是要了生脱死。也许一个真是学佛的人。....
2023-06-23

延参法师:送给未来2035年的自己
生命的内涵是创造、突破、光明和仰望,生命的价值是成长、见证、担当和勇敢。需要自我内心一份信念的储备和信心的延续,承担那些成长所应该具备的生命昂扬,生活是在历练中发现自己内心能量、见识、担当和勇敢。愿意去突围、去见证、去解读和重新诠释生活赋予人生的那些美好、积极、向往和乐观,历练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内心的声音,唯独不变的是自己内心那份初衷、情怀、朴素和感恩,活出自我人生的不忘初心。....
2023-06-23

星云大师:瞋恚的过患
所谓‘一念瞋心起,在佛教里,把瞋恨心比喻成火;瞋恨之火能烧功德之林,瞋恨也如同刀和剑。记载瞋恚的过患有六点: 第一、因瞋恚而失善法:《佛遗教经》说,‘瞋恨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生后世。’本来做好事,是善法,但因怀着瞋恨心。就不是善法了,例如布施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欢喜的说,如此‘不食嗟来食’的态度。让布施的功德一下子就丧失了: 第二、因瞋恚而堕恶道,瞋心之害过于猛火。....
2023-06-23

济群法师:见地与禅修
见地与禅修,但主要内涵无非是两方面,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内在心灵及外在世界,难道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吗,知道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藏身何处吗,正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程度,就像医生需要了解身体的病变状况方能对症下药那样,我们也要了解内心的种种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予以解决, 但仅仅了解是不够的,使这些见地真正发挥作用,禅修的方法就相当于技术。这是帮助我们调整并改善内心的一门特殊技术。....
2023-06-23

大安法师:识神随业走
神识随业走。 瓶子比喻我们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色身,命根表现为有呼吸、有暖气、有六识,也就是我们讲的神识。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神识首先过来?是依托着前世的善业或者恶业来受报。感得这个业报的身,神识过来坐胎。这就比喻成鸟雀飞入到瓶子里面了,被善恶业所系住。我们的神识在身体里面。就像鸟关在瓶子里面, 投生的时候神识先来。死亡的时候神识最后走,神识一脱离开身体,飞到业力最重的地方去“....
2023-06-23

慈诚罗珠堪布:佛教徒的生活模式
是指太艰苦和不知满足的两种生活方式,就没有时间考虑出离心、菩提心、解脱等等,虽然艰苦生活也许对有些人的出离心生起有一些帮助。但仅仅因为生活艰苦而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种人也不一定会去寻求解脱,普通佛教徒的生活不必过得太艰苦,印度有些外道的生活很艰苦—不穿衣服、不吃饭、不洗澡等等,他们认为这样苦行就会获得解脱,修行人应该跳到五火中被焚烧“释迦牟尼佛要求佛教徒不要故意去过艰苦的日子。....
2023-06-23

高僧大德是完美的人吗
高僧大德是完美的人吗? 正确答案是,不是”说起: 1、在成为高僧大德之前的“不完美”—-佛经云: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每一位高僧大德”都是从最(p。....
2023-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