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小和尚:师兄要减肥,“和尚怎么能这么胖呢?”

但师兄的减肥计划却让一尘感到很为难。一尘故意把师兄叫到师父的房门外,他希望自己和师兄的谈话能够被师父无意中听到,师兄显然注意到了一尘这两个月的变化,今天师兄想要听你一句实话。他不明白师兄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师兄接着说?师弟你是不是应该帮着我解决掉呢。明明知道师兄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自己却被师兄如簧的巧舌说得毫无退步的地方?一尘和师兄两人急忙向师父问好”师父打手止住说。....
2023-06-17
一尘小和尚:师兄要减肥,“和尚怎么能这么胖呢?”

佛教中“业”的分类

一、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
2023-06-17

皈依的四个误区

今天我们的内容想跟大家说一说,有关皈依的误区。那么但凡稍微了解一些佛法,或者跟佛门有接触的人,都知道皈依的概念,就是归向、投靠,把三宝作为生命和心灵依托的对象,这是毋容置....
2023-06-17

佛教心理学

 一、概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佛教心理学》可能更多的是叫心性之学。心理学这个名称的产生,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而心性之学,不止佛教在讲,儒家、道家也都在讲。不过....
2023-06-17

色空的“色”与色情的“色”相同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
2023-06-17

修行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弟子问:
  阿弥陀佛!有时候生活压力一大,弟子旧的习气又开始出现,然后就又去念佛和忏悔,似乎总是这样循环着。是不是,其实随着修行的坚持,习气已经在慢慢的减少了,只是自己还察觉....
2023-06-17

佛法渡人:七种断烦恼法

一、见断:由正知见的建立来断烦恼。遇到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实践正法,如实知苦果、苦因、苦灭、苦灭的道法,而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受持不能达到解脱的戒律与道法,也除去....
2023-06-17

净土的殊胜,一生成就

净土的殊胜,一生成就。最快的成就我们看到了,《往生传》上记的,决定不是假话。一般学佛同学都知道的,宋朝的莹珂法师,他念了几天佛?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不眠不休,不吃....
2023-06-17

皈敬颂:你念了吗?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对于大乘佛子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每天昼夜三时各念诵三遍的偈颂,以此提醒自己:  ——做....
2023-06-17

佛教的三世因果

"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因果"又称"业因果报","业"即行为。  如果想揭示众生千差万别的生存境界,研究推动生命进程的直接动力,必须先了解众生的行为,即佛所说的"业"。业,....
2023-06-17

那些年被你误解的“随缘”


  佛教里所说的“缘分”,是指很多因素聚合在一起后所呈现的结果。但是现在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概念上有点混淆。当做事遇到困难和挫折,自己又不想努力时,很多人就会说“....
2023-06-17

做到“十少”与“十多”,福报一生用不完

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财富不一定是我们的,增加物质、财产有时反而是个累赘。
唯有福报是真的,到哪里都享用不完。那么如何增加福报呢?
1少贪多舍
舍就是一....
2023-06-17

人人都可敬

要学会称赞诸佛。谁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所以不可以毁谤别人,不可以批评别人,要懂得赞叹别人、称赞别人,要学这个。海贤老和尚一生从来没有批评过人,没有说这个好、那个不好....
2023-06-17

「空」的含义

空(梵语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义,如来说空的道理,是要令众生破迷启悟,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 大体上可分为两层深义:  一、世间诸法本来空性:  一切诸法....
2023-06-17

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

《天请问经》:“时有一天,颜容殊妙,过于夜分,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天复请曰:谁为最安乐?谁为大富贵?谁为恒端严?谁为常丑陋?世尊告曰: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
2023-06-17

忍辱波罗蜜怎么修?

 世间的忍辱没有透过般若空慧,因此,无法正见能忍所忍诸法空幻不实,于是暂时伏住烦恼之心,勉强安住,如石压草一般,非根本之道,忍一时却无法忍永恒,将后的火苗亦然会再度爆发,毕竟不....
2023-06-17

生气的时候,默念三句话

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遇到惹我们生气的人,就想一想他们过去世也曾经像我们现世的父母一样,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照顾我们,关心我....
2023-06-17

真诚心、恭敬心比什么都重要

《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佛祖没给我们说明之前,我们不知道,疏忽了。现代人,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他相信科学,他不相信佛祖,佛祖说的这些话,在他看起来这是....
2023-06-17

对个人在家自修的开示


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奋,自己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实在....
2023-06-17

发心出家前应做的准备

出家(梵语pravrajya),即是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梵语saramana)之净行。发心出家前,心里应存有十二点正确观念方得出家,何等为十二?分别如下:  一、发心出家应具足正确之知见。 ....
2023-06-17

闻而未闻无烦恼

“口不论是非”:口论是非是修行人之大忌,说人家长道人家短,论是论非造口业。一个真的修行人,一切事相干不相干于自己修行都不要说,与已有关无关都不要打听、不要想知道。纯印老....
2023-06-17

修行人当知的一些常识

(1)佛:即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观照清晰,称作觉悟。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称为“佛”。....
2023-06-17

供养佛像之意义与方法

佛是世间最伟大的导师,教导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及供养。我们今天供养佛像,这尊佛像有没有对我生起教化众生的作用?如果起这个作用,你供养这尊佛像有福....
2023-06-17

烦恼、习气太重。怎么办?

美国夏威夷土著修.蓝博士的一些资料,夏威夷古老的传统有,他们现在用新的知识把它重新修订。修订之后,他们的理念完全从自心,肯定认为外面没有问题,一切人事物统统没有问题,问题全....
2023-06-17

五戒之性戒和遮戒

作为佛教徒,都应该知道在家居士所应遵守的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大家有没有发现,前四条戒律看上去约束的问题比较具有原则性,规定的范畴好....
2023-06-17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