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法师:素食的利益
使人身体清爽,富于耐力, ‘素食的利益’一书,原是 家师上广下化老和尚,应邀于台中市逢甲大学普觉佛学社为大专生的演讲稿,此书除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然则上人立论正确,熔素食的利益于一炉, 上人先从医学观点,现代人多喜肉食,以致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心脏病、血管硬化,再以‘提高智慧食品营养成分表’,明确列出素食的利益,供读者自己去分析、比较,肉食与素食,最后才以佛家慈悲的因果观。....
2023-06-25

大安法师:如何去报佛恩
用大山之高、大地之广来比喻佛对我等众生的恩德,那既然佛对我们恩德这么巨大,我们说也可以去供养佛舍利,用精美的饮食去供养,香花供养,幢幡、宝盖、音乐都能作供养。佛心是大慈悲心,是欲令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心。 所以真正报佛恩就得要发菩提心,这就像《普贤行愿品》讲,广修供养,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何为法供养?法供养就是菩提心、菩萨道的核心内容。....
2023-06-25

净界法师:顺逆皆方便
你一定会打很多的妄想:你就有很强大的意乐想要去吃这个苹果:如果你再观想,你根本不可能吃它。其实是我们心中的名言──你的联想安立的,大乘佛法的空是这个意思。 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在大乘经典经常提醒菩萨说。在小乘的思想认为,小乘的法执认为顺、逆是有真实性的,大乘佛法不认为这样,是你内心的名言所变现出来的,你要永远记住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决定的。....
2023-06-25

带业往生的“业”指的是什么
往生极乐世界不必到破除到能所, 我们讲经是讲到佛的究竟义?佛本来就没有生灭的东西;佛性就是没有来去、生灭、增减。虚空、万法都是佛陀的家,你今天就按照佛讲的——行十善业,虽然没有断见思惑,所以还不必到说要回归当下, 我们现在讲的是大悟、究竟、佛的境界,讲经说法一定要讲到最终点——极,你讲经说法不能说太过保留,阿弥陀佛还是会来接引你呢,表示佛教的无量无边的大悲心,你不可以把佛的最后那一念大悲心。....
2023-06-25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宗教学上称禁厌师、医巫、术士。是指一些能够通神、通灵、通鬼的人,他们能够差遣某些鬼神来驱除另一些鬼神,他们和人类的心理、生理上的弱点有着与生俱来的供需关系。 高级的灵媒被称为祭师、先知、天使或圣者,巫觋往往也成为妖言惑众的祸源。因为他们的灵力来得没有理由;那些神鬼世界也没有一定的秩序和道德准绳,中国民间宗教的灵媒信仰,最好的方法是忏悔、积德、存善心、说好话、做好事。....
2023-06-25

怎样抵御五欲六尘的干扰
修习念佛法门,般若正观至为重要:面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念佛同修应从哪些方面痛下功夫方有自在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向功利主义倾斜,追求物质感官的享受,放纵贪欲。为分得一块较大蛋糕而不择手段,全球性的道德低落、风尚解体、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吾人当作深度思惟,因果报应的法则,在这个时代表现得何等直白,在此浊世,宜从厌离心入手,观照娑婆秽土,唯闻愁叹声。观照一切有为法的苦、空、无常、无我。....
2023-06-25

常识:福报从哪里生起
常识:福报从哪里生起? 布施中,无贪心是最为殊胜的。 比如你为了求(p....
2023-06-25

太桥旦曾堪布:吃素是对生命的尊重
吃素最正确的动机应该是大乘菩提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和自度度他之心: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一切众生是我们现在的修行助缘: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众生与佛的作用是相等的,没有众生,我们根本无法生起菩提心。甚至还要吃众生的肉呢?佛陀的真如和众生的真如没有贤劣、大小和高下的差别故。众生具有如来藏: 第三世大宝法王在《大手印祈愿文》中说,众生自性即是佛,我们闻法众眷属也同样具有如来藏。....
2023-06-25

念经念佛还会有灾祸吗
念经念佛还会有灾祸吗?你周围的人要是不信佛的,信了之后遇见挫折也会退心的,今天有人问我这么一件事,昨天晚上八点多钟,在八十八街出了车祸当场死亡,他皈依我还不到三个月。却遇到车祸死亡了,他夫人的内心就有点怀疑,她感觉到自从他信了佛之后,为什么这个时候忽然之间会撞死,我们往往一遇到挫折的事情,信心就打了退堂鼓。好像没有得到加持似的:因为他信佛的时间很短,还没有转动,大家都看到过出车祸的”....
2023-06-25

如何正确理解佛教的三世因果
如何使人正确相信佛教的三世因果?必须藉宿命通知道过去,是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长的以无量数的阿僧祇劫计算──过去阿僧祇劫、现在阿僧祇劫、未来阿僧祇劫:如果仅仅把前生、现生、未来生看成三世因果。对于隔生或生前与死后的因果关系及事实,等到亲见了过去和未来的生命现象。不可能使人知道无穷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怀疑三世因果的问号依然存在,不是用神通和神鬼的力量来告诉你过去和未来:....
2023-06-25

一诚长老:心定了就是禅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领会禅的真意。吃茶是启发我们参悟禅境的一种机缘。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品茶与参禅这两件事。对它的认识和品鉴”从色、形、味到观、闻、品,从用消失讲究到茶具的选择“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就像禅的境界一样。....
2023-06-25

法云法师:让心灵超越
法云法师:让心灵超越, 人生道路崎岖不(p....
2023-06-25

达照法师:无助的自由
我感到生命的孤独、痛、无助?你便会到达生命内宫的密室,而在进入生命内院之前!就是因为没有战胜外花园的布阵。致使永远成为流浪在外的流亡者,你现在已经接近身命的堂奥了!孤独是自己看到内在脆弱时的无能为力,孤独是自己不甘心堕落的埋没,是傲慢之后的课间休息。孤独本来可以让你更清楚地审视自己;也是让你在疲惫之后含蓄力量的机会,孤独是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一次清算;是回忆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珍惜。....
2023-06-25

“涅槃”与“往生”有什么区别
在佛教为什么把人死了称为:所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指受生三界六道及诸佛净土”然至弥陀净土之说盛行后。一般分为极乐往生、十方往生、兜率天往生等,涅槃;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涅槃寂静,生死的事实是假相“众生随着业力”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
2023-06-25

慧律法师: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
要想解脱,先改个性,个性那么暴躁。一直过不去,一直讲讲讲,见性无语。对世间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绪化!这样老死都不能解脱,先改个性,我以前个性也是很硬的,常常拿这个来做自己的座右铭,几乎也没什么个性、没什么脾气了:师父两个比丘又在吵架:吵久了就会累!做师父的人就是负责的放下。做徒弟的就负责吵架, 个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几年,或者居士听经闻法已经很久了,个性改一改。....
2023-06-25

净智法师:烦恼七日谈
也可归之于心不虔诚或业报太重。我觉得寺庙应该弘扬佛法,我能跟她说缘起、说无我、说空、让她放下执着吗?我只能祈祷她所求如愿,如果孩子病再不好,我实在没有办法理直气壮地说佛教的大道理。他的痛苦我不能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但《金刚经》却从来也没有进入过他的心。他所想象的那些不可思议的福报功德,学佛是要断除烦恼,许多人学佛要解决的烦恼。 我们真的要断烦恼吗,有时我不禁去想这个问题,我们口头上也许会说。....
2023-06-25

净慧长老:《坛经》无相颂破执着
我在七、八年前就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我们能够真正吃透这本《坛经》,可以说学佛的大事就完成了,我想推荐大家学习其中的两首《无相颂》。背诵这首《无相颂》。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中来加以运用: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 菩提本自性;净心在妄中。常自见己过。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欲得见真道;暗行不见道,打除烦恼破,即是自性现。....
2023-06-25

明贤法师:坐禅三阶段
如果连放松都做不好,后背不要使劲地往前面挺,就会感觉到我们的重心沿着尾椎骨落到盘着的腿上,我们的重心就不会偏移(说明你不是紧张的)。要判断气息是否紧张,眼睛紧张就说明我们心里面是没有放松的。用气息把现在这个困境的状态吹送过去,其它部位的放松就很容易了。注意不要太刻意地讲究某种打坐的姿势,特别容易让我们心里产生执著,而经常禅修的人不会要求在姿势上面怎么去努力,就会觉得手完全没有知觉。....
2023-06-25

诵持楞严咒有时间的限制吗
持诵楞严咒或佛门中之咒语是修持法门之一,因慧破妄想无明(梵语avidya),这才是持咒之本意,佛弟子若拾离持咒本意,并非佛陀令弟子持咒之实际意义也,所以持诵咒语绝对没有时间限制, 在楞严经所记载阿难尊者受摩登伽女淫难未逞,由文殊师利菩萨(梵语Manjusri)护送到淫室,佛之威德神力特强不可抗拒,当下把婆罗门外道之邪咒破得粉碎,把阿难尊者在迷糊糊中拯救而出。....
2023-06-25

明海法师:做轮回的主人
所有众生的心,所谓的心并不是一个不变的精神实体,而是像河流、像一条河一样念念迁流不断的连续。我们的心念都不断在出现、不断在消失,当下消失,当下灭,这念头的起和落,也是苦和乐的轮回, 六道轮回并不只是临终之后发生; 你前一个念头兴高采烈,前面一个念头;下面一个念头;可能是混沌的、愚痴暗昧的,那就是畜牲的境界;再下一个念头充满了贪欲和不满足,那就是饿鬼的境界,再下一个念头充满愤怒。....
2023-06-25

印光大师:万恶淫为首
诸念皆起,生幻妄心,生嗔恨心,生妒毒心,种种恶业,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 [注释]邪淫之念一旦生起,其他各种恶念也就随之而起:邪恶机缘尚未具备,就会生起虚幻邪妄之心;就会生起智械机巧之心;就会生起嗔怒愤恨之心;深陷情欲沉沦颠倒,就会生起贪婪执着之心;就会生起妒忌毒害之心;就会生起杀戮残害之心。凡此种种邪恶业障,都从一念邪淫之心而起,因此古人说‘万恶淫为首’!如今想要断除邪淫这种毛病。....
2023-06-25

主张不杀生的意义何在
有情曰生。断有情生命叫杀生(梵语pranatipata)?为何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要为弟子们制定不杀生呢, (一)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正道:诸功德(梵语guna)中。 (二)杀害众生,已经违失菩萨风范了: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三)六道众生悉具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不可杀。在佛陀证悟境界:....
2023-06-25

圣严法师:不拔眼中钉
不拔眼中钉,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碰了钉子,所谓‘眼中钉’?要不要恨上对方一辈子,已经碰到钉子,将是你自己倒霉。而不是钉子倒霉, 多半的人碰钉受伤,总是希望把钉子砍掉、拔掉。用搥子搥扁、搥断它。 这是因为它让你感觉不舒服,但是佛法的教导是要我们在碰到钉子后,自己能够疗伤,而不是想办法要把钉子敲掉、拔掉或是去征它,最后你遍体鳞伤。钉子还是安然无恙, 人不必要与钉子计较。但是可以改善钉子。....
2023-06-25

证严法师:丰美的泉源
证严法师:丰美的泉源,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即是富乐安稳之处,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虽贫而富,常为五欲所牵, 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遗教经....
2023-06-25

日本佛教都有哪些宗派
佛教自六世纪传入日本以后,前后七百年间,产生许多宗派, 文/何燕生 佛教自六世纪传入日本以后经过奈良时代(710~785)、(p....
2023-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