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七
地藏七(佛教解释) 地藏七属于佛教净土法门,以念佛为正行,以吃素、诵《地藏经》、忏悔、放生、行善为助行,通通都是为了积累善根福德因缘,通通是为了培植净业三福,最终念佛往生西....
2023-08-10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
2023-08-10
五种禅
指四念处、八背舍(观)、九次第定(练)、师子奋迅三昧(熏)、超越三昧(修)等五种。其中,四念处为所观,观、练、熏、修四者为能观。 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将禅分为五种,即: (一)外道....
2023-08-10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 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 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
2023-08-10
三种悔法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 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证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
2023-08-10
三种念佛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观想念佛有二种, 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 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观相念;实相念佛....
2023-08-10
五部律
五部律-概述 佛灭后百年间,付法藏第五祖优婆桠多之下有五弟子,于戒律上各抱异见,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别,即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陈义孝《....
2023-08-10
一乘(佛教名词)
一乘 一乘,词语,意为:物之四数;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方六里为一乘之地;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词语解释 (1).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
2023-08-10
万法一如
佛教术语,万法由因缘而生,为自然之法,因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即以空为性也。万法各有一空性,谓之一如。一者不二之义,如者相似之义,以万法空性不二而相似也。对万之言而....
2023-08-10
铁树开花
铁树,也叫苏铁,热带一种常绿乔木,多年开花一次。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或非常罕见的事物。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焦山师体禅师》:“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
2023-08-10
漆桶底脱
佛教说,众生痴暗愚昧,如处“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见不到智慧的阳光。禅宗把“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形象地比喻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禅宗用“桶底脱”表示智光透入....
2023-08-10
生命(佛教名词)
生命 (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 具有稳定的质量和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生命来自于能量:能量→植物、微生物、动物等。
生命 生命个体....
生命 生命个体....
2023-08-10

【礼赞】的意思
礼赞(佛教解释) 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现代汉语中指赞赏,是比赞赏更书面一种的用法,带有一种敬重和钦佩的味道·一般做为名词·基本词意 [praise respectfully] 以崇敬的心....
2023-08-10

三相续
简介 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此之世界。同诸众生业力。依空安立。而有成坏之劫。坏而复成。成而复坏。终始相续。无有断绝....
2023-08-10
五种供养
五种供养,是指在佛教中的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 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 烧香 在佛教中,无论是对佛菩萨的供养,或是在说法的譬喻中,经常都可以见到香....
2023-08-10
五种比量
含义【五种比量】 [出显扬圣教论] 比量者。谓思惟决择。推度境界。定其理也。 一相比量谓随其所有相貌相属。二体比量谓由现见彼自体性故。三业比量谓以作用。四法比....
2023-08-10
跪羊图
跪羊图 《跪羊图》是一首网络佛教歌曲,词曲作者是台湾音乐家李子恒。 歌曲教化世人知感恩行孝道。曲调清新,童音澄澈,女声清脆,加之男声和唱,令人内心宁静,同时又有至诚至真....
2023-08-10

佛教里【从容】的意思
从容 从容,指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充裕、不紧迫。见《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基本解释 1. [calm]∶悠闲舒缓。 听小子从容的表白出....
2023-08-10

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 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
2023-08-10
菩萨低眉
菩萨低眉 此语常用来形象、佛教寺庙中可以见到众多的六道。’”以后也引申为优待、另眼相看的意思。如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说:“若是再高等的呢,结识得几位有体面....
2023-08-10
臭皮囊
“皮囊”又称“革囊”,就是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较早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
2023-08-10
一大事因缘
谓佛陀出现于世间之唯一大目的,是为开显人生之真实相,此即所谓一大事。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为使众生开示悟入,遂出现世间。世亲于法华经论卷下详论此‘开示悟入’之要义,列....
2023-08-10
佛教中【逆境】的意思
逆境
逆境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 ,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指不危害生命的情况下付出大于原有预期。植物学术语中逆境 (environmental stress) 亦称为环境胁迫,对植物生存生长....
逆境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 ,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指不危害生命的情况下付出大于原有预期。植物学术语中逆境 (environmental stress) 亦称为环境胁迫,对植物生存生长....
2023-08-10

什么是【佛性】?
佛性(佛教解释)
佛性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
佛性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
2023-08-10

第六识
第六识(佛教解释) 佛学术语, 第六意识也。
第六识 第六识又叫意识,在八个识当中,它的活动范围最宽,活动力量最强。它有时和前五识一起,对外在的境界起着种种分别;有时单独向内....
第六识 第六识又叫意识,在八个识当中,它的活动范围最宽,活动力量最强。它有时和前五识一起,对外在的境界起着种种分别;有时单独向内....
2023-0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