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粥薄

僧多粥薄  “僧”与“粥”是很有缘分的。据《佛本行集经》等记载,释迦太子出家后,苦行六年,精疲力竭。他悟到单纯的苦行不能解决生死烦恼,便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苏耶妲奉献的....
2023-08-10

什么叫【无为法】?

无为法(佛教解释)
无为法  佛教名词,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略称无为。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 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乘....
2023-08-10
什么叫【无为法】?

三种思惑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著见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2023-08-10

五十三参

简介  《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主因系....
2023-08-10

持名念佛

  佛教净土宗四种念佛佛法之一,即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名号”,《佛说无量寿经》所说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2023-08-10

三界九地

  三界指众生赖以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九地为九种生存的处所,宗教术语,是指众生迷妄有情,在生死明灭变化中流转,依据其境界不同所划分的三个主要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
2023-08-10

雁塔题名

  雁塔,亦名大雁塔,在今长安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由玄奘法师所建。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说,当年慈恩寺僧众修习小乘法,喜食三种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我而杀),时有比丘见....
2023-08-10

一大事

  佛教术语。源于《法华经·方便品》:”诸佛释尊唯以一大事之因缘故出现于世。” 在佛教文学中,其指“佛为救济众生,出现在此世”之意。  (术语)开显实相妙理之事业,开示佛知....
2023-08-10

佛教【善恶】怎么理解?

善恶(佛教解释)
善恶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
2023-08-10
佛教【善恶】怎么理解?

森罗殿

  指主管地狱的阎罗王所处的宝殿,又名森罗宝殿。《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十殿阎王为“十殿森罗慈王”。如《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玉帝准奏,即差金星奉旨,到阴司森....
2023-08-10

佛经中怎么解释【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佛教解释)  佛经中所常期勉信众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alpeccha),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知足(sam!tus!t!a)。含义  佛经中所常....
2023-08-10

僧不僧,俗不俗

  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俗语中形容某人的穿着打扮或行为不伦不类,谓之“僧....
2023-08-10

离相(佛教名词)

离相  佛教语。谓离开色相。词语解释  唐 崔元翰 《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辩心体状又分三科:一、....
2023-08-10

一体三宝

  【一体三宝】  三种三宝之一。又称同体三宝、同相三宝。三宝指佛、法、僧三者,名称虽异而其本体实同。一体略分三义:  1.就事而论:佛体上有觉照义为佛宝;佛德有可轨义为....
2023-08-10

佛教【果位】是什么意思?

果位(佛教解释)
果位  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释义  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分类小乘佛教....
2023-08-10
佛教【果位】是什么意思?

【佛果】是什么?

佛果(佛教解释)
佛果菩提  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为万行之所成,故称佛果,即能成之万行为因,而所成之万德为果。亦即从修行之因到达佛果之位,又指从声闻、菩萨....
2023-08-10
【佛果】是什么?

菩萨戒

菩萨戒 (佛教解释)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
2023-08-10
菩萨戒

佛教名词【声闻】的含义

声闻(佛教解释)  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含义声闻  ⑴.亦作“声问”。音信。....
2023-08-10

佛教【六和】何解?

六和(佛教解释)  佛教: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也是“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
2023-08-10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作为“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菩萨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替众生“与乐、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指出:“释氏....
2023-08-10

五浊增时

  五浊逐渐增长的时期。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著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五浊增时。....
2023-08-10

佛法讲座

讲座
讲座  讲座,是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或:由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
2023-08-10
佛法讲座

五种不应施

  【五种不应施】五种不应布施给人家的东西,即非理之财物、酒及毒药、置罗机网、刀杖弓箭、音乐女色。 [出法苑珠林]  一非理求财谓不顺理所得财物。是不净物。故不应施....
2023-08-10

佛教【咒语】

咒语(佛教解释)
咒语  咒语在中国属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成引 。咒是口....
2023-08-10
佛教【咒语】

五重唯识

五重唯识-简介  唯识学的宗旨,是"摄境从识”,即体悟万法唯识的中道实义。唯识宗修行,略说则有观境与修行二种法门。事实上,观境也就是修行中的一部分。观境,即是唯识三性观。三....
2023-08-10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