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江湖,永远是一个人的江湖

一日,南泉禅师正在参悟,刺史李翱求见。
李翱向禅师请教: “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当鹅长大后,因为瓶口狭窄,它无法逃脱,被困在瓶子里,如果不打破瓶子或伤害鹅,该如何拯救鹅小?”....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江湖,永远是一个人的江湖

佛陀的智慧:讲《金刚经》的目的,也是为了发现平常心

看过《金刚经》之后,就会发现佛陀非常淡然,非常平静,他永远不会六神无主。
其实不少人也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别人觉得是天大的事,他却总是觉得很平常。那么这样的人是不是无情呢?不....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讲《金刚经》的目的,也是为了发现平常心

佛陀传递的智慧:之所以人有烦恼,就是因为人的心里有我,也有他

“施受皆成空,迟无执着意”
为什么不执着?因为明白布施者和受施者都是无常变化的,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此刻有,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想执着也执着不了,只能任他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之所....
2023-06-12
佛陀传递的智慧:之所以人有烦恼,就是因为人的心里有我,也有他

经典连环画《危机重重的欧洲》,1996年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主要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进行的。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
2023-06-12
经典连环画《危机重重的欧洲》,1996年出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系列

慧能一生的经历很特殊,先成为六祖,却15年后才剃度受戒

慧能有一个非常特殊之处,就是他先得到了五祖传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六祖,而此时他还没有受三皈五戒,还不是佛门中人。
直到十五年后,慧能才在广州法性寺受具足戒,正式出家。慧能在....
2023-06-12
慧能一生的经历很特殊,先成为六祖,却15年后才剃度受戒

民间奇事:烈女坟

全指望老张拉洋车来养活。他得每天出去先替车行挣够了车钱。回家跟老婆一说,老张一家人眼看没活路了,王婆给老张两口子出了个主意。这不家里有俩姑娘吗“不如找大户人家对上两门亲事,——老张两口子一想也是,王婆口上说是替张家保媒,其实是将老张的两个女儿张立姑和张春姑卖进某地方去,蒙骗老张两口子,等到老张两口子明白过来,春姑劝爹妈收下钱。老张两口子哭天抹泪,俩闺女也是爹娘身上掉下来的肉。....
2023-06-12
民间奇事:烈女坟

渡船压死鱼虾,是船夫的罪过,还是乘船人的罪过?“是你的罪过”

清晨,一群人站立在河边,等待着渡河。河边野渡,没有码头,为了方便船上的人们上下不湿脚,船夫总是尽力将船头推上河滩。
河边上觅食的小鱼、小虾,以及藏在沙子里的小螃蟹,因为渡船的....
2023-06-12
渡船压死鱼虾,是船夫的罪过,还是乘船人的罪过?“是你的罪过”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目犍连与莲花色

目犍连,又叫摩诃目犍连,别名拘律陀,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是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姓。
他长得容貌端正,威武高大,从小就和舍利弗交情非常密切,同是外道毗罗尼子的....
2023-06-12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目犍连与莲花色

弥勒佛故事:监院像审视怪物一样,“我脸上有什么脏的地方吗?”

在弥勒还是契此和尚的时候,他在无意间发现了三位师兄的秘密。
契此犹豫了两天,最终还是将影清他们的所作所为告诉了监院。谁知,监院听了他的讲述,却像审视怪物一样久久地看着他....
2023-06-12
弥勒佛故事:监院像审视怪物一样,“我脸上有什么脏的地方吗?”

佛陀涅槃之后,僧团逐步发生了分裂,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

佛陀入灭后,僧团发展很快,传播到古印度的许多地区。
由于各地的僧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不同地区的环境又有差别,因而僧团逐步发生了分裂。关于最初发生分裂的原因的说....
2023-06-12
佛陀涅槃之后,僧团逐步发生了分裂,至于原因有两种说法

佛陀的智慧:“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一朵莲花,它清新、干净、美丽、芬芳,它的真实存在更深地触动你,还是“莲花”这个词给你更多的感受?
“莲花”只是两个字,它是死的,不是真的。就像语言只是一个真实的幻影,只是水中....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佛陀的智慧: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不是表演

平常心,不在乎世间的高低贵贱,是明白一切都会变化之后的不执着。
分享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弟子问上师:“上师啊上师,念诵重不重要?”上师说:“重要,好好修吧。”第二天,弟子又问:“上....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平常心是一种境界,不是表演

佛陀的智慧: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在现今三藏十二部经中,以般若类经典为数最多。
据说佛陀在说法的49年中,有22年是说般若法的,可见般若的重要性。般若是智慧,但又不等于平时所说的聪明才智,聪明才智可以用来行善,....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莲花生的净土:乌金

莲花生是密教大师,在宁玛派中更被奉为开山祖师。
只因莲师示现出生于乌金国境内的达那郭夏海中,这个乌金国并非古印度的乌金国,又被乌金国王因扎菩提迎回宫中,并欲禅位为国王,所....
2023-06-12
莲花生的净土:乌金

佛陀智慧:常见的5个疑问,比如“佛陀现在哪里?”

既然禅宗不立文字“是某古代禅师的一句反问。是铃木大拙说过一句对美国人的开示的话”为了使人了解不立文字。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佛陀说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主张以心传心,当时佛陀只是刚出生7天的小孩,但佛陀原意所指的,是人身中的佛性,他来到人世演示由人成佛的八相成道”其要旨就是尊崇众生,真正的佛性都是在服务众生的艰辛过程中。佛陀无处不在,整个华严世界都是佛陀的净土道场”....
2023-06-12
佛陀智慧:常见的5个疑问,比如“佛陀现在哪里?”

佛说前世今生:什么是真爱?给你讲个故事吧

十年渡,百年枕,千年缘。
一个人问禅师:“什么是真爱?”禅师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好吧。”“从前有一位王子求助于佛,他无法抗拒爱情的诱惑,无法放下自己的感情。有一天,他来找....
2023-06-12
佛说前世今生:什么是真爱?给你讲个故事吧

禅宗故事:一个僧人问“狗子也有佛性吗?”赵州禅师答“有”

在赵州公案中,最流行的、名噪丛林的,要算“ 狗子佛性”了。
有僧人问道:“狗子有没有佛性?”从谂答:“没有。”那僧人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却没有?”从谂答道....
2023-06-12
禅宗故事:一个僧人问“狗子也有佛性吗?”赵州禅师答“有”

什么是菩提般若智慧?六祖慧能说:愚人和智人,佛性没有差别

六祖慧能大师说:“菩提般若智慧,世上的人本来都有,愚人和智人,他们的佛性没有差别,只是由于迷惑和开悟的状态不同,所以才有了愚智之分。”
世上的人们整天嘴里念诵般若,寻找智慧,却....
2023-06-12
什么是菩提般若智慧?六祖慧能说:愚人和智人,佛性没有差别

聊斋系列故事:她劝丈夫说“你再娶个妻子吧,想我就来住几天”

元丰虽一刻不忘记小翠,幸好一看到新娘就像看见了小翠一样。元丰这才醒悟,小翠预先就知道。所以先把自己的容貌变得和钟家姑娘一模一样,以此来安慰元丰。但真正的小翠,那个人格崭新的可爱新女性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就是作者并没忘记的真实文化环境,浪漫主义的翅膀终于搭拉下来,落在了现实的土地上。异史氏说:一只狐狸“还想报答别人无意中给她的恩德,但受人再造之恩的达官贵人。却因碎了一只玉瓶便破口大骂,是多么庸俗啊。....
2023-06-12
聊斋系列故事:她劝丈夫说“你再娶个妻子吧,想我就来住几天”

禅宗故事:大迦叶“破颜微笑”

离王舍城不远的摩诃沙罗陀村里,有一位大富豪,名叫大迦叶,他聪明博学,是婆罗门种姓中最受人尊敬的人。
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声名威震,皈依者如云。起初,大迦叶对佛陀是持怀....
2023-06-12
禅宗故事:大迦叶“破颜微笑”

聊斋系列连环画《胭脂》,1980年高清原版,一个美化现实的故事

或许,是因为聊斋故事太生动有趣,以至于让读者只看到表面的意思,却忽略了其中的深意。就像被装在精美盒子里的胭脂,因为盒子太让人爱不释手,以至于根本顾不上看里面更珍贵的存在,忽略了它的“内涵”吧。....
2023-06-12
聊斋系列连环画《胭脂》,1980年高清原版,一个美化现实的故事

世人都说南方有慧能、北方有神秀,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慧能大师住在曹溪山中,在韶州和广州传播佛法40多年。说到门下的信徒,在家的和出家的,一共大约有三、五千人,不能一一列举。说到宗旨,以《坛经》作为经典,以及传承的依约。如果不能....
2023-06-12
世人都说南方有慧能、北方有神秀,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禅宗故事:六祖弟子慧忠,大历十年示寂,世人称他为“南阳国师”

有个印度沙门大耳三藏,来到京城,自称有他心通,唐肃宗请慧忠去试验。
大耳三藏一见到慧忠就施礼下拜,站到一边。 慧忠问他:“你会他心通吗?”大耳三藏说:“不敢!”慧忠说:“你看看我现....
2023-06-12
禅宗故事:六祖弟子慧忠,大历十年示寂,世人称他为“南阳国师”

佛陀的智慧:活着不是为了生气,我们为快乐而来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而云游各地讲经。
有一次,在慧宗禅师离开之前,他嘱咐他的弟子们,要好好照顾寺庙里的几十盆兰花。弟子们都知道禅师很爱兰花,因为在禅院里随处可见各....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活着不是为了生气,我们为快乐而来

佛陀的智慧:不会独处的人,也很难接受自己

惟则禅师,少年出家,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有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寺庙,看见惟则禅师,好奇地问:“你在这里住了多久了?”禅师回答说:“大约四十年了。”樵夫很好奇,又问:“你....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不会独处的人,也很难接受自己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