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半夜传法给慧能,然后让他三更就快快离开,这是为什么?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即须速去!”
五祖弘忍见到慧能的偈子,立即看出了慧能的认识远在众人之上。但弘忍恐怕慧能被人害,所以说他的偈子“此亦未得了”....
2023-06-12
五祖半夜传法给慧能,然后让他三更就快快离开,这是为什么?

佛说禅意:佛陀说世上有四种马

有一个马喻,佛陀说世上有四种马:
第一种是良马,当它看到主人扬起鞭子的影子时,它就勇敢地向前奔跑;第二种好马,当主人鞭打它的马尾,它就知道主人的意思了,迅速勇敢地向前奔跑;第三种....
2023-06-12
佛说禅意:佛陀说世上有四种马

禅宗故事:在怀海禅师那里住了将近二十年,惟俨说“俗气也未除”

先参百丈怀海禅师,后来辗转到了药山惟俨的门下,百丈上堂开示的时候说什么言句“昙晟答道。经常说’我有一句子”惟俨说。昙晟在惟俨旁边侍立的时候”药山说?还说什么法。昙晟答道”就用拄杖立即驱散,然后又唤大众。药山曰:何不早说“今日因你认得海师兄了?药山问:听说你会耍狮子,昙晟问”昙晟说,药山惟俨肯定了他。昙晟后来住云岩山”云岩昙晟禅师“昙晟示众道?随你问他什么:没有讲不出的“昙晟答“....
2023-06-12
禅宗故事:在怀海禅师那里住了将近二十年,惟俨说“俗气也未除”

佛陀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浓缩为一个字,是“照”

每个生命的如来藏里,端坐的都是佛。
现在有学佛和拜佛两种人:学佛的人是为了求得真正的解.脱,而自我求证;拜佛的人大多是为了某种依止,或求得现世的回报。事实上,有思想的人去学....
2023-06-12
佛陀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浓缩为一个字,是“照”

六祖慧能说:“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

佛与凡夫的区别不在于修行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佛比凡夫更聪明,而是在于佛证悟了般若。
一念修即是佛,一念不修即是凡夫,若能“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那么人人都可成佛。仅....
2023-06-12
六祖慧能说:“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

禅宗的南北分化:神秀与北宗禅,慧能与南宗禅

禅宗自五祖弘忍门下,就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南宗顿悟法门和北宗渐修法门。
两者对禅法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虽然两支之间有过冲突和斗争,但禅宗的势力能遍及全国,离不....
2023-06-12
禅宗的南北分化:神秀与北宗禅,慧能与南宗禅

佛陀的智慧:“戒定慧”与“贪嗔痴”

“戒定慧”三学,是三种基本学业,由戒入定,由定生慧,修行者按照这个顺序,消除从身体到心理的一切妄行和妄念。
换句话说,一切修行都是修心,无论是戒还是定,都是对自性的一种认识。三....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戒定慧”与“贪嗔痴”

佛陀的智慧:人生的意义,就在点滴之间

丛林寺院的万一法师,每逢诵戒传戒的特定宗教节日,总会从秘匣中取出一幅装裱精致、古香古色的书法小卷来,非常庄重地悬挂在禅房里。
可是,这幅书法小卷上仅仅只有一个字:“露”。....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人生的意义,就在点滴之间

佛陀的智慧:你有什么与众不同?饿了就吃,累了就睡

一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慧海师父答道:“有。”那人追问:“是什么?”慧海禅师说:“我饿了就吃,累了就睡。”那人不解:“这有什么不同?每个人不都是这样....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你有什么与众不同?饿了就吃,累了就睡

五祖弘忍大师看过神秀的偈子之后,为什么说他“只是到了门前”?

五祖忽然有一天把门人都叫来,对大家说:
“我想告诉你们,对我们活在世上的人来说,生死是件大事。你们每天供养三宝,只为了求福报,要是你们的自性迷失了,又有什么福报可求呢?”于是,五....
2023-06-12
五祖弘忍大师看过神秀的偈子之后,为什么说他“只是到了门前”?

慧能大师反复强调“无念”的道理,什么是“一心无念”?

慧能大师反复强调“无念”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并不明白“无念”的真正含义。
真正的无念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什么都不执著。见一切法,却不执著于一切法,就是无念。慧能大师说:“....
2023-06-12
慧能大师反复强调“无念”的道理,什么是“一心无念”?

佛陀的智慧:发现美是一种乐趣,珍惜美是一种情趣

佛说禅语一:
小沙弥跟随法师到山涧去采药,在师徒二人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法师从兜里掏出一粒非常圆滑、非常亮丽的鹅卵石。小沙弥非常羡慕地说:“师傅的眼力真好,您在哪里捡的呢?又....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发现美是一种乐趣,珍惜美是一种情趣

故事:佛陀对道场菩提树神讲述,往昔的誓愿因缘(下)

(接上篇)这时流水又想:这些鱼为什么又随我而行呢?这些鱼一定是腹中饥饿,想从我这里索要食物,我现在就给他们。
于是,流水对他儿子说:“你牵一头力气最大的象,赶快回到家中,禀告老父长....
2023-06-12
故事:佛陀对道场菩提树神讲述,往昔的誓愿因缘(下)

佛陀传递的智慧:先把自己当朋友,别人才可能把你当朋友

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
他用落叶盖屋顶,结成草庵,每天只在中午上山采摘野果充饥,以清水滋润咽喉。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修道的惟....
2023-06-12
佛陀传递的智慧:先把自己当朋友,别人才可能把你当朋友

佛陀的智慧:有些事不需要轰轰烈烈,默默成长就很好

佛说禅意一:寺院里刚剃度不久的一个小沙弥,跟着法师每天坐禅念经。
过了半年之后,他感到自己无所长进,更没开悟,就怯生生地问法师:“师父,我们天天坐禅,每日颂经,过了大半年了,我怎么....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有些事不需要轰轰烈烈,默默成长就很好

慧能大师说三十六种相对法,“可以用来解读所有的经书”

一天,慧能大师叫来弟子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
大师说:“你们过来听我说,你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我圆寂以后,你们要各在一个地方传播佛法,现....
2023-06-12
慧能大师说三十六种相对法,“可以用来解读所有的经书”

禅宗历史:菩提达摩面壁九年,入灭前传衣钵给二祖慧可

在唐末武宗灭佛事件之后,各宗归于消沉,只有禅宗轻教义,重修行,渐渐与儒和道融合。所以唐宋以后,禅宗一枝独秀。
相传禅宗初祖是佛祖的弟子,摩诃迦叶。南朝梁武帝时,菩提达摩从天竺....
2023-06-12
禅宗历史:菩提达摩面壁九年,入灭前传衣钵给二祖慧可

弥勒的净土:兜率天

在所有佛经记载的净土中,最为熟悉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而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也曾流行一时。
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也就逐渐式微了。其实在诸方净土中,弥勒净土....
2023-06-12
弥勒的净土:兜率天

佛陀的智慧:呼吸是梵唱,心跳是钟鼓,身体是庙宇,两耳是菩提

一个女孩跟师父诉说了自身的烦恼。因为她平时爱传闲话,师父没作解释,女孩虽然不解却也如实照做了。师父又对站在远处的女孩喊道:女孩在风中焦急而认真地捡着。就如同在大风中找回散落的羽毛一般困难:其实不必将禅看得如何神秘!都是修行修心的过程,如今佛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理解。不少居士非常渴望能到禅院生活一段时间,更可以时时得到开示。师父们很赞许这样的善念,一位禅师的回答十分亲切有趣,你的呼吸便是梵唱。....
2023-06-12
佛陀的智慧:呼吸是梵唱,心跳是钟鼓,身体是庙宇,两耳是菩提

慧能大师最有特色的地方:“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慧能大师在入灭之前,最后一次强调了南宗顿教的最根本的宗旨:自性见真佛。
开示了《见真佛解脱颂》,并且说,后世迷失了自我的人,一旦领悟到了这首颂的意义,就可以把握到自己的本性,....
2023-06-12
慧能大师最有特色的地方:“今生若悟顿教门,悟即眼前见世尊”

禅宗故事:神秀圆寂后,他的嗣法弟子19人,北宗禅盛极一时

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学,忠实地继承了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弘忍曾感叹地说:“东山法门,尽在秀矣。”武则天曾问神秀:“你所传的禅法,出自谁家的宗旨?”神秀明确地答道:“我....
2023-06-12
禅宗故事:神秀圆寂后,他的嗣法弟子19人,北宗禅盛极一时

佛陀的一生:29岁出家修行,35岁成佛,80岁涅槃

距今约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他的父亲是该国国王,净饭王。
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能仁”....
2023-06-12
佛陀的一生:29岁出家修行,35岁成佛,80岁涅槃

六祖慧能说禅宗:三乘与一乘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佛法本来没有大小之分。
但众生的根基各有不同,所以佛设置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来引导不同的修行者,慧能大师在此之上又提出了最上乘佛法。声闻乘....
2023-06-12
六祖慧能说禅宗:三乘与一乘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阿那律,一个出家的王子

阿那律,意为“如意”、“无贪”、“无灭如意”,又叫“阿尼律陀”。
据佛经记载,阿那律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他是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成道以后回到家乡弘扬佛法,阿那....
2023-06-12
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阿那律,一个出家的王子

禅宗的主要宗旨之二:无相为体

“无相”是“无念”的理论前提。
“相”本来是指事物的形状、性质等,禅宗认为,事物的“相”是由心造成的,所以都是不真实的,只有摆脱了这些虚妄的假相,才能认识到世间万物的真实....
2023-06-12
禅宗的主要宗旨之二:无相为体

网站栏目